這是老白第132篇原創筆記
前言
昨天讀到一句古話:
“他人所得,非我所失。”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蘊含哲理值得深思。
記得年輕時發個動態,總是不由自主對點贊數量抱有期待;
而40歲后,朋友圈設置不提醒,不常用群聊收進折疊中,卻也從沒覺得被世界淘汰。
其實,中年人的生活,本就該更輕松,更自在。
01 所有別人的事,全都“關我屁事”
今天早上,同事神神秘秘拉住我。
“聽說沒?兄弟單位出事了,人直接在辦公室被帶走,有空你問問具體啥情況?”
我回了四個字:“關我屁事。”
貿然打聽敏感話題,除了讓人覺得幸災樂禍,沒有別的感受。更何況,縱然知道事情始末,對我又有什么意義?
以前總覺得“天大地大,面子最大”,在部隊時,也常聽說“不蒸饅頭爭口氣”,凡事都想爭個第一。
后來,朋友提了新車,親戚換了新房,同事漲了工資,同學開了公司...
別人的精彩,都像是對自己的審判,即使由衷祝賀,也撫平不了扎進內心的刺。
幸運的是,當我真正懂得“關我屁事”這句粗話的含金量,就不再主動關注別人的生活,更不會為此陷入盲目攀比。
因為,別人的生活再富足,也不會無故給你資助;別人的苦難再刻骨,也不會讓你遠離幸福。人到中年精力有限,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02 別人所有的想法,本就無法改變
最近有空時,我在追一本熱門網絡小說:《我不是戲神》。
其實,單位很多時候也像一座戲院,每個人都有專屬角色,混得如何,純靠演技。
說句現實的話,任何一個人想僅憑赤子之心,選擇不戴面具生活,至少在單位是行不通的。
同樣,角色不會一成不變,但請記得:永遠別讓內心戲過于豐富。
因為,別人的想法,從不會因你的內心而波動。
上周,同事問我:“白哥,領導最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我詫異,問他何以見得,他答:“上次轉發單位動態,領導給其他人點贊,唯獨沒給我點,我覺得不對勁。”
我很無語,又不忍心看他糾結,便告訴他:
“如果你非常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那就當面去溝通。長期站在自己立場去琢磨對方的想法,結果就是忘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啥。”
03 事情還沒發生,擔心毫無作用
很喜歡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主角對朋友說的一句話:
“總是擔心明天,你又怎么過好今天?”
就拿單位來說,我總覺得在時代浪潮面前,我這種體制外崗位恐怕很難撐到平穩退休,也因此常被朋友嘲笑過于悲觀。
但網上有句話說得好:誰家鍋底都有灰,只是沒被你看見。
對明天的擔憂,對未知的恐懼,本就是人之常情,誰都無法避免。
因為害怕事情的發生而停下向前的腳步,等于主動放棄幸運的眷顧。
孩子沒考上名校?反而可以早點認清現實的殘酷,提升彎道超車的速度;
單位效益在下滑?那是提醒自己及時謀劃好退路,尋找另辟蹊徑的角度。
心理學家早就用科學實驗證明:
人們擔心的事情,85%并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其中79%的結果比想象中好很多;只有5%左右的后果,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的。
所以,與其在辦公室掛“寧靜致遠”、“天道酬勤”,真不如改成這4個字:
活在當下。
寫在最后
你或許沒聽說過無錫東林書院,但一定讀過一副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40歲后,我也真正懂得:
所謂四十不惑,不是知曉所有答案,而是學會與問題共生,從而達到這個境界:
風聲雨聲,自成樂聲;私事公事,皆為幸事。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