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柯柏妮
6月16日,三只松鼠公告稱,與湖南愛零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唐光亮簽訂的《投資意向協議》終止。三只松鼠表示,雙方就本次交易的部分核心條款未達成一致,經公司充分討論和審慎研究,決定終止本次收購事項。
就在前幾日,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接受了36氪的采訪,關于三只松鼠終止收購愛零食的這一決策,在章燎原的字里行間似乎也能尋得諸多線索。
收購終止背后的多重商業考量
三只松鼠終止對愛零食的收購,看似突然,實則是多方因素交織下的必然結果。
從表面看,公告中提及的“部分核心條款未達成一致”是直接原因 ,但深入之后會發現背后有著更為復雜的商業邏輯。
在財務層面,資金分配與現金流壓力是關鍵。三只松鼠自開展多品牌戰略以來,業務版圖迅速擴張,旗下已擁有33個自有品牌,覆蓋寵物食品、滋補、方便速食、咖啡、女性用品等眾多領域。每個新品牌的孵化與成長都需要大量資金注入,用于產品研發、市場推廣、渠道建設等環節。
與此同時,三只松鼠在供應鏈建設上也投入巨大,計劃在蕪湖、天津、成都、佛山等地打造四大供應鏈集約基地,僅蕪湖基地就已布局七個工廠、17條產線。
此時若再拿出2億元收購愛零食,或許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可能導致現金流緊張,影響其他核心業務的推進。而且,收購完成后對愛零食門店的改造、運營等還需持續投入。
從戰略匹配度來說,三只松鼠正全力構建“制造、品牌、零售一體化”的超級供應鏈,強調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與成本,通過自有工廠直采原料、自動化生產、縮短配送半徑等方式,實現“高端性價比”。
例如其每日堅果產品,從云南堅果種植園直采原料,在蕪湖工廠經過17道工序自動化生產,通過四大基地輻射300公里配送圈,使物流成本下降20%,原料損耗率控制在0.5%以下。
而愛零食主要優勢在于終端渠道,其供應鏈更多依賴第三方代工,在成本控制和產品研發自主性上與三只松鼠的戰略需求相差較大。
如果收購,三只松鼠很難快速將愛零食的供應鏈融入自身體系,實現協同效應,甚至可能因整合難度大,拖累自身供應鏈戰略的實施進度。
另外,從行業競爭態勢看,量販零食賽道格局已悄然生變。
當三只松鼠在2024年10月宣布收購意向時,量販零食賽道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愛零食憑借 1800家門店在行業中占據一定地位。
但在隨后的半年多時間里,頭部玩家加速整合,萬辰集團整合好想來、來優品等品牌后,簽約門店突破1.5萬家;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合并為“鳴鳴很忙”,門店總數突破10000 家,并于今年4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賽道迅速進入“兩超多強”格局,愛零食與頭部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此時收購愛零食,三只松鼠在量販零食賽道可能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線下是執念,供應鏈是核心“戰場”
章燎原在采訪中說自己“一直瘋狂,這些東西沒有變過”。
2019年的瘋狂是百億光環下的激進擴張,2025年的瘋狂是帶著供應鏈算盤的精準狙擊。
回到三只松鼠拓展線下市場的初衷,原本期望借愛零食超過1800家門店的網絡迅速打入線下,彌補自身短板。
畢竟,歐睿國際數據顯示中國休閑零食82.6%的市場份額在線下,線下一直是三只松鼠的弱項,也是“執念”。
早在2019年底“年貨節”上,創始人章燎原就公布三只松鼠的“萬店計劃”——2020年開出1000家線下門店,5年內開設10000家線下門店。
但根據實際情況,其線下戰略1.0推進得并不順利,雖然2020年底,三只松鼠有投食店171 家,聯盟店872家,達成千店小目標。而從2022年開始,不僅新開店步伐慢了下來,原有門店也開始大規模關門,線下收入同步萎縮。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原有的一代店(包括投食店和聯盟店)大部分關停,新的二代“國民零食店”加上剩余一代店合計僅剩下325家。
但正如章燎原所說的,他的“瘋狂”沒變過。
不久前,三只松鼠在“三生萬物”2025 全域生態大會上正式宣布進軍便利店領域,推出 “一分利”便利店計劃。
據悉,“一分利”便利店定位“一家人一起開一家店 的理念,貨盤結構為40%自有品牌、30%行業大牌、20%網紅品牌及10%區域特色商品。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一分利便利店在皖南已經有50家店正在籌建中,到2025年底,計劃簽約門店將超500家。
同時,三只松鼠還規劃了“三只松鼠生活館”,面積約500平米,選址社區周邊,涵蓋現制烘焙、生鮮蔬果等豐富品類的自有品牌,首家預計6月開業,年內計劃開出20家。
這兩個新業態承載著三只松鼠打造全品類、全渠道自有品牌零售體系的野心。在推進過程中,公司或許意識到,與其花費巨資整合愛零食的門店網絡,不如集中資源打造自身更具特色和可控性的線下模式。
“失敗多了不就成功了嗎”?
看看三只松鼠33個的自有品牌:
從寵物食品“金牌奶爸”到女性用品“熊貓亮亮”,從預制菜“圍裙阿姨”到無糖茶飲料,每個品類都需要供應鏈資源的重新配置。
蕪湖基地的7個工廠雖然能生產65%的零食,但跨品類擴張意味著要持續砸錢建生產線 —— 比如乳飲品牌“致養食品”的收購,就需要新增乳制品生產線,這與愛零食的供應鏈完全是兩套體系。
章燎原說“失敗多了不就成功了嗎”?但33個品牌同時燒錢,供應鏈的資金和管理壓力可想而知。
盡管終止了愛零食收購,三只松鼠仍在堅持便利店、生活館的重資產模式,哪怕“前十年、七代店,虧了1.98 億“。
這種“屢敗屢戰”的執著,與供應鏈戰略形成有趣的張力:一邊用自有工廠壓縮成本,一邊用線下門店抬高運營費用。
如何在“極致性價比”與“重資產擴張”之間找到平衡,可能比終止收購更考驗章燎原的“瘋狂”智慧。
在電商紅利褪去、量販零食混戰的當下,既不能像 2019 年那樣盲目擴張,也不能困守堅果主業坐以待斃。終止收購愛零食,或許是放棄了“渠道捷徑”,選擇了更難但更治本的供應鏈之路。
這條路不在于口號多響亮,而在于30座工廠能否真正筑起成本護城河,在于33個品牌能否用供應鏈協同產生化學反應。
(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請謹慎辨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