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去世,享年76歲。作為國民黨曾經的高級將領,他這一輩子經歷了大起大落,從黃埔軍校的熱血青年,到抗日戰場上的英雄人物,再到內戰中被俘的敗將,最后在北京平靜地度過了晚年。臨終前,他拉著妻子曹秀清的手,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留在大陸,不要去臺灣。”這句話聽著簡單,但背后藏著他一生的遺憾、思考和對時局的判斷。
要聊杜聿明,得先從他的出身說起。他1904年11月28日生在陜西米脂縣,家里條件不錯,算得上當地有頭有臉的地主家庭。父親杜良奎是個清末舉人,還加入過同盟會,算是個開明人物;母親高蘭庭出身普通,但持家有道。小時候的杜聿明沒受過啥苦,家里田產多,日子過得安穩。不過那時候國家亂,外有列強入侵,內有軍閥混戰,他從小就看不慣這局面,立志要干點大事。父親想讓他老老實實繼承家業,或者考個功名走仕途,爺倆沒少因為這個吵架。
1923年,19歲的杜聿明跟曹秀清結了婚。曹秀清比他大兩歲,來自米脂縣一個工商家庭,聰明好學。婚后,杜聿明支持她去讀書,她先后上了米脂女子學校和榆林女子師范,算得上那個年代少有的知識女性。結婚第二年,杜聿明聽說廣州的黃埔軍校招生,激動得不行。那可是孫中山創辦的軍事學校,培養革命軍人的地方,他覺得這才是自己該去的地方。父親死活不同意,他干脆謊稱要去北京讀書,收拾行李就跑了。在天津,他跟幾個陜西老鄉湊一塊兒,坐船南下,顛簸了好幾天才到廣州。
到廣州時,黃埔招生快結束了,考生上千人,競爭激烈。杜聿明通過父親的關系找到書法家于右任幫忙,于右任給蔣介石寫了封推薦信,蔣介石特批他們補考。1924年5月,杜聿明正式成了黃埔軍校一期學員。那時候學校氣氛熱烈,孫中山常來講課,喊大家為國家復興奮斗。杜聿明學習挺認真,但性格低調,不太愛出風頭。課程主要是軍事基礎,步兵、炮兵、工兵啥都學。他還參加過平定商團叛亂和東征,算是早早見識了戰場。
畢業后,他進了何應欽的第一教導團,從基層干起,先是干軍需,管士兵伙食。每個月六塊錢的經費,他算得精打細算,還親自帶人去買菜,連長挺欣賞他,很快就提他當了副排長。不過他管人太嚴,士兵有意見,他干得也不順心。后來他又輾轉到馮玉祥的部隊,趕上內訌被排擠,回老家待了段時間。1927年,他去北京悼念孫中山,聽說蔣介石要北伐,又跑去投奔,結果路上被軍閥孫傳芳抓住,差點沒命。逃出來后好不容易到南京,蔣介石見他挺有誠意,但也沒太重用。
真正讓杜聿明嶄露頭角的是1930年代。他在徐庭瑤提拔下進了機械化部隊,1937年當上國民黨第一個裝甲兵團團長,帶著坦克打淞滬會戰。1939年,他升任第五軍軍長,領著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上了戰場。那年桂南會戰,他指揮昆侖關戰役,對上日軍第五師團。那仗打得硬,日軍工事修得跟堡壘似的,第五軍硬是靠步兵坦克配合,拼了十幾天,把昆侖關拿下來,干掉日軍5000多人,還斃了旅團長中村正雄。這場勝利全國轟動,杜聿明一下子成了抗日英雄。
1942年,他被派到滇緬作戰,當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那次作戰亂七八糟,中英美指揮不統一,蔣介石的命令還老跟盟軍對著干,最后撤退時損失慘重。杜聿明帶部隊走野人山,熱帶雨林里沒吃的,病死的、餓死的士兵一大堆,他自己也差點沒熬過去。1943年,他當上第五集團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后被調到東北跟解放軍打,沒占到啥便宜。1948年,他當了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指揮淮海戰役,結果部隊被圍,全軍覆沒。1949年1月9日,他在江蘇蕭縣被解放軍俘虜,從此結束了軍人生涯。
被俘那天是1949年1月9日,淮海戰役剛結束,杜聿明被押到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剛進去時,他還想著蔣介石能把他撈出去,對國民黨挺忠心,甚至想過自殺明志。管理所的人沒急著逼他,慢慢安排他學習馬克思主義,給他講國民黨怎么腐敗,怎么輸了內戰。他開始看書、討論,思想慢慢變了。
與此同時,他家人在外面過得不好。1949年5月,蔣介石派人找到曹秀清,說杜聿明“陣亡”了,讓她帶孩子去臺灣。她信了,帶著六個孩子上了飛機。到了臺灣才發現,蔣介石壓根沒打算好好安置他們,生活艱難得很。長子杜致仁在美國讀書,沒錢交學費,向蔣介石求助,蔣批了一千美元,分兩年給。1950年,杜致仁受不了這屈辱,自殺了,才24歲。同年,杜聿明的母親也在窮困中去世,蔣介石還拿這事兒做文章,辦了個葬禮想拉攏人心。曹秀清氣得不行,一個人拉扯孩子,日子苦不堪言。
1957年,曹秀清在美國收到消息,知道杜聿明還活著,趕緊聯系國內。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放出來,留在北京當了政協文史專員,干些整理歷史資料的活兒。他寫了回憶錄,講昆侖關、滇緬路和淮海戰役的事兒,寫得挺實在。后來他跟曹秀清團聚,兩人住在北京一個小院子里,日子簡單但踏實。蔣介石聽說他出來了,還想拉攏他女婿楊振寧——楊振寧1957年拿了諾貝爾獎,蔣派宋美齡游說曹秀清回臺灣,許了不少好處。曹秀清沒動心,1963年從美國回來,跟杜聿明一塊兒過日子。
到了1981年,杜聿明的身體不行了,腎衰竭住進北京協和醫院。那時候他76歲,病得挺重。臨終前,他拉著曹秀清的手,說了那句“留在大陸,不要去臺灣”。5月7日,他走了。為什么含恨而終?一是內戰輸了,他覺得自己沒完成任務,幾十年的打拼毀于一旦;二是家人在臺灣受苦,尤其是兒子自殺的事兒,對他打擊太大;三是蔣介石對他的冷漠,讓他徹底看清了國民黨。
那為啥不讓妻子去臺灣?他在監獄里待了十年,思想變了不少,對新中國有了認同。加上家人在臺灣的遭遇,他覺得蔣介石那邊靠不住。80年代大陸在鄧小平領導下開始改革開放,他可能覺得這邊更有希望。而臺灣那時候還在戒嚴,國民黨管得嚴,他估計是看不上那套做法。所以他讓曹秀清留在大陸,覺得這兒才是家人的未來。
杜聿明走后,曹秀清沒去臺灣,一直住在北京那小院子里,直到1993年去世。她收拾了杜聿明的遺稿,幫著出版回憶錄,給后人留了不少歷史材料。他們的孩子,有的留在大陸,有的去了國外。長女杜致禮嫁給了楊振寧,楊振寧1971年第一次回國探親,后來干脆回來定居,還建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杜聿明活著時挺為楊振寧驕傲,家里常放著他的論文看。
其他孩子里,女兒杜致廉2019年還回國參加了昆侖關大捷80周年紀念,緬懷老爹的抗戰功績。杜聿明的回憶錄,像《淮海戰役始末》,現在是研究內戰的重要資料。他老家米脂縣修了個紀念館,昆侖關戰役遺址也成了文物保護單位,那331級臺階和紀念塔,記錄著他當年的硬仗。
杜聿明這人,從國民黨將領變成新中國政協委員,挺典型的時代縮影。他晚年的選擇,不光影響了家人,也讓后人琢磨:忠誠到底是啥,真理又在哪兒?他這一生,帶著遺憾,也帶著反思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