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有錯嗎?當公務員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無數畢業生為之努力奮斗的同時,也發現了一個現實:考公不是一年兩年就能考上的,而作為普通人,不可能完全不工作、脫產備考公務員,否則別說上岸了,會不會被餓死都是個問題。
為了權衡考公的夢想和現實生活的溫飽,一些畢業生選擇了“曲線救國”的方式——先就業,再利用業余時間一遍工作一遍備考,不得不說這樣的選擇是值得稱贊、更是值得敬佩的。
一方面有這種覺悟的人,總好過那些以考公為名義常年啃老的年輕人,另一方面能兼顧工作和備考,證明這個人不僅自制力很強,而且學習和工作能力也很強,否則二者但凡有一點能力不具備,都不可能實現一邊工作一邊備考上岸。
女生考公筆試“斷層第一”,原單位卻拒不放人,崩潰大哭
可選擇這樣做的人卻沒想到考慮到一個關鍵問題:考公上岸之后,原單位真的會那么輕松的放你走嗎?網上有一名女生,就遭遇了這困境,在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后,女生的筆試成績比第二名高出8分,這可以說是“斷層第一”了。
本以為自己多年來的努力能換來公務員上岸,可沒想到原單位卻硬是卡著不放人,這讓女生直接崩潰了,獨自開車到了一個空曠的地方大哭了一場,勸自己看開一些,放棄這來之不易的上岸機會。
起初看到這里,能不少圈外人還好奇:原單位有卡著人不放的權力嗎?這可不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的問題,實際上,事情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有圈內人看到這個帖子之后直呼女生“活該”,也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這位女生口中的“原單位”,可不是普通企業,畢竟一般的私企或國企都沒有權力也沒有理由阻止員工離職,而女生所在的單位之所以能夠“合法卡人”,是因為女生所處正是有編制的事業單位,很有可能是三支一扶、特崗教師或者其他基層服務崗位。
這類崗位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設有明確的服務期限要求,如三年或五年,在此期間內員工需要履行相應義務,即便你在服務期內考上了更好的公務員崗位,原單位也可以不蓋章放你走,這可不是道義問題,而是受合同約束的。
一些人將門檻相對較低的事業編、基層崗位當成自己考公的跳板,在工作之余準備考試,一旦成功上岸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這種現象很普遍,尤其是在考公熱度持續升溫的當下。
職業發展是一場長跑,而非短期沖刺
可選擇這樣做的人卻忽略了一個現實:原單位投入資源培養新人,期望他們能夠安心工作,完成服務期;而他們卻將這里當成了自己臨時的棲身之所,心思早已飛向別處,這已經不僅僅是雙方期望不一致的問題了,而是服務器的客觀約束和個人職業規劃之間的必然矛盾。
從單位角度看,堅持服務期限并非無理取鬧,基層單位尤其是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部門,招人不易、培養成本高,一名員工從入職到能夠獨立承擔工作,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如果員工頻繁流動,不僅會造成工作斷層,還會增加單位運營成本,特別是某些專業性強的崗位,人員流失后很難及時找到合適的替代者。因此設定服務期并要求員工遵守,是保證單位正常運轉的必要措施。
而圈內人之所以指責女生如今的處境是“活該”,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個人能力較強的確是優勢,但一邊占著事業編不按合約履行義務,一邊又要備考公務員想要更好的機會,這等同于端著鐵飯碗還要把鍋也一起拿走,已經不僅是缺少合約精神的問題了,更是自私自利的表現。
對于基層服務崗位,許多人抱著“過渡”的心態,而非真正投入其中,這種功利主義的職業觀,不僅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穩定性,也損害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職業發展是一場長跑,而非短期沖刺。當前許多大學生缺乏對職場規則的基本認識,將違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這名女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包括曾經簽下的承諾。在追求理想崗位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既有夢想,也有耐心;既有進取心,也有責任感。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