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enpeace
作家、包裝設計師、導游、酒吧老板、桌游設計師……當這樣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會發生什么?
在第二屆鴨先知文化節的工作坊「萬物皆有氣候面!一起設計任何領域的創意行動」中,我們見證了一次奇妙的跨界碰撞。這些看似與氣候議題相距甚遠的專業人士,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找到了各自領域與氣候議題的連接點,并構思出一個個充滿創意的行動方案。
? Greenpeace / Yan Tu
“你是否也關心氣候議題,卻覺得自己的技能和領域離它很遙遠、毫不相關?”
這是工作坊伊始拋出的問題。確實,當面對冰川消融、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這些宏大的危機時,個體常常感到渺小而無力。
但這場工作坊帶來了另一種視角:氣候變化不僅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處境,也是一種重新想象各行各業可能性的契機。它呼喚新的社會關系、運行秩序、職業路徑,乃至全新的故事敘述。而每一個專業領域,都蘊含著轉變的空間。
當我們突破“碳隧道視野”,帶著全新視角穿越不同領域,會激發出怎樣的氣候行動?這場工作坊給出了一個個充滿希望的答案。
“碳隧道視野”之外的領域
多元聲音的匯聚:
當氣候變化照進現實
工作坊從分享個人對環境與氣候的觀察開始:有人說,在自然中散步能帶來創作靈感;有人談到去年突如其來的大冰雹砸壞了許多汽車;杭州的蚊子似乎越來越毒;有人觀察到村里小水庫的水位持續下降,便在網上發起征集,最終促成了一場中國小水源保護展;還有人說,當外國朋友問起北京的空氣質量時,她能自豪地講述多年來污染治理的成果與轉變。
這些看似瑣碎卻真實的故事讓參與者意識到,環境議題并非遙遠的抽象概念,而是已經深深嵌入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之中。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感知與經驗,轉化成氣候行動的起點?
、 ? Greenpeace
正如引導員園兒所說:
“如果只靠危機感支撐,無論哪個行業都很難持續行動。”
單靠危機感,很容易令人疲憊和退縮。我們更需要找到一個錨點——一個能將自身專業能力與氣候行動相連接的橋梁。
“人、勢、物、事”:
拆解氣候行動的可能性
工作坊引入了一個“四象限思維框架”,以“人、勢、物、事”為核心維度,幫助參與者從自身熟悉的領域出發,發掘行動的切入點。
每位參與者面前的紙張中央,是一個圓圈——“我的領域”。
這個“領域”不必局限于職業,也可以是興趣愛好、社群參與或任何你能夠影響的范圍。關鍵是,這是你關心、在乎,并能采取行動的所在。
? Greenpeace
圍繞這個核心,四個維度展開:
人(People)
你能觸達誰?誰可能參與、誰會受益?從消費者到鄰居,從保潔員到祖母,每一個具體的人都可能成為行動的一環。
勢(Leverage)
你擁有哪些技能、知識、資源、渠道?這些“勢能”是否可以轉化為傳播氣候理念的影響力?
物(Things)
你日常接觸的物品、空間、資源中,哪些可能被創造性地使用?又有哪些可以從“減耗”視角被重新理解?
事(Activities)
你正在做或想做哪些事情?它們是否可以重新設計流程?是否可以成為展示氣候解決方案、激發公眾參與的平臺?
這個工具的意義在于,它不是讓人“跳出自己的專業去做氣候”,而是幫助人們發現:氣候行動的潛力,早已深植于他們的專業之中。
創意的碰撞:
當專業領域遇見氣候議題
理解自身領域與氣候議題的關聯后,參與者們開始將想法轉化為行動方案。每人領取了一張“項目行動卡片”,嘗試將剛剛產生的靈感構思為可落地的項目方案,并根據興趣組成小組,進行進一步打磨與創作。一個下午之后,一批創意方案被繪制在展板上:
— 一款重新定義盈利模式的桌游;
— 一場從社區菜市場發起的居民環保風潮;
— 一次綠色旅游導向的城市探索;
— 一段“60天重啟鄉村人生”的青年旅程。
這些方案的共通點在于,它們都不是在原有工作之外“額外多做一件事”,而是將氣候視角內嵌于原有專業與流程中。每一次流程優化、每一個設計選擇,都是推動氣候行動的機會。
? Greenpeace
在方案展示中,我們還看到了更多跨界的可能:媒體人嘗試將影響力轉化為氣候教育;旅游從業者探索環保理念在地化落地;材料設計師思考用生物材料替代塑料包裝……這些方案并非“從零起步”的氣候項目,而是基于既有專業的延展與深化。參與者不但保留了自身優勢,也發掘出其在氣候行動中的全新價值。
更重要的是,協作的力量在這些方案中悄然顯現:設計師需要材料供應商的支持,城市中的行動呼喚政策倡導,內容傳播離不開創作者的共建……一個專業的起點,可以是另一個項目的關鍵支點。
? Greenpeace
“有時候就是看到別人開始做了,我也覺得我可以。”
正是這種示范效應,點燃了更多人參與的可能。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投入氣候行動,我們也更容易找到屬于自己的路徑。
? Greenpeace
這場工作坊最大的啟發,不僅在于項目方案本身,更在于它展現了一種全新的理解氣候行動的方式:氣候行動從不是專家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重新想象。
當我們帶著“氣候”的視角審視自己熟悉的日常,會發現許多被忽視的切入點。一個作家,可以用故事傳遞氣候意識;一個導游,可以借路線設計讓游客更理解生態;一個數據分析師,可以借助工具設計推動更多人參與可持續生活。
這種重新想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賦權。它告訴我們:行動,不必等待,也不必完美。我們已有的專業、技能、社群、平臺,正是連接氣候議題最好的起點。
更重要的是,這種理解重新定義了“氣候行動”。它不再是道德重負或個人犧牲,而是一次重新發現專業價值、重構社會關系、賦予工作新意義的機會。
? Greenpeace
“氣候變化將帶來新的社會關系、運行秩序、職業可能,乃至全新的故事敘事。”
這是工作坊開場時的一句話。它不是警告,而是邀請。
邀請我們重新定義“影響力”,重新理解“成功”,重新想象“改變”的可能性。
在這種視角下,氣候行動不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專業實踐中,就在我們與他人的每一次連接中。
? Greenpeace
最后的邀請
當我們走出工作坊,帶走的不只是幾個項目的靈感,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每個領域,都有被重新想象的可能;每個人,都能成為氣候行動者。
這場探索已經開始,接下來的故事,將由我們每一個人繼續書寫。
在你的領域里,氣候視角會如何塑造新的未來?
這個問題,等待著你用行動來回答。
本文作者 | 張瀅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