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的畫家所繪的油畫《在公園》
本文介紹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第48種版本。
這一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圖書藏品,仍由上海收藏家歸琪先生提供。
1948年版封面
這一版的出版單位是古比雪夫州立出版社,出版時間在1948年。
1948版扉頁
古比雪夫這一地名使用的時間是在1935—1991年,現在這家出版社名為俄羅斯薩馬拉州出版社。
因此,出版這一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部門也是一家地方出版社。
書中插圖,只存在于第一部、第二部的卷首與卷尾,插圖采用的是線描風格。
在第一部卷首,我們看到的是保爾在戰場上策馬揚鞭的場景,畫家采用線條勾勒,打造了我們非常熟悉的保爾沖鋒殺敵的瞬間。
第一部的卷末裝飾,表現的是保爾回到故鄉,與母親相擁在一起的場面。
第二部卷首,則是著名的小說中的“筑路”段落。
而在第二部卷末,則裝飾性地展示的是保爾創作小說的盲文工具。
書中的插圖,雖然數量不多,但抓住的仍是小說第一部的戰斗場面與第二部的建設場景,把小說里的兩個部分分別對應的“戰爭與和平”的主題,用頗見功力的線描勾勒給呈現出來,使我們在面對這些插圖的時候,既感到熟悉,又有幾分新鮮感。
那么,這個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作者是誰呢?
我們從版權頁上可以了解到,書中插圖的畫家俄文名為:А. Волков。
用這個名字到俄文網站上搜索,會發現觸發多名蘇聯畫家,一時會讓我們生出幾分亂花迷眼、不知插圖畫家究竟是哪一位的困惑感。
下面,我們分別梳理一下:
一位是一名烏茲別克畫家。
這位畫家的俄文名為: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олков,名字簡略版,與А. Волков相同。譯成中文名為: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沃爾科夫。
這位畫家生于1886年,逝于1957年。我們看一下他的繪畫作品,多是采用了變形手法,表現的也是遠東地區的風土人情,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48年版的插圖,難以看出有相似的地方。
二是一位名叫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沃爾科夫的畫家。
這位畫家俄文名為: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Волков 生于1916年,逝于1978年。
他創作的以蘇聯為主題的風俗畫,頗為知名,但他的履歷里,沒有顯示他為圖書創作過插圖。
1946年《第一份工資》
1949年《選舉日》
1957年《釋放》
他的油畫作品還是相當逼真的,呈現了蘇聯時代的重大事件。
第三位畫家,就是我們判斷為1948年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繪制插圖的畫家。
這位畫家全名為:Анатол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Волков,譯成中文名為: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他生于1908年,逝于1985年,享年77歲。
為什么說他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48年版的插圖畫家呢?
我們可以找一下這位畫家繪制的另一幅涉及騎馬的插圖。
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中保爾騎著戰馬奔騰的馬蹄姿勢風格完全一樣。特別注意一下,畫中的后馬蹄是飛騰起來朝向后方,整個戰馬,實際上是四蹄騰空。
不過,我們必須小小的質疑一下,因為馬四蹄騰空的狀態,是在馬疾速奔跑時,四蹄聚攏的情境下才會出現,而像插圖中所繪的那樣,馬的四個蹄子一順地朝向后方,在現實情境下,并不會發生。
不過,這幅插圖,還是以氣勢非凡的設置,展現了保爾所向披靡的意志沖擊力。
相對于其它的同類插圖,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版的插圖,在馬的激情與速度的描繪中處于巔峰位置。
我們再來看看其它《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中涉及到戰馬的場景,可以說與1948年版中的插圖,基本沒有相同的地方,這充分說明了一位畫家在繪制場景與物體的時候,會按照他的習慣性構圖的辦法,近乎是克隆地再現相同與類似的景物,這也是我們識別一個畫家風格的重要手段。
列茲尼琴科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流行的插圖版本作者,中國讀者大多都熟悉的是這一版插圖,畫家共為小說繪制了三個版本,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列茲尼琴科筆下的奔馬場面,并沒有達到四蹄騰空的境界。
下面是第一版插圖,展現的是迎面沖來的紅軍騎兵隊的強大聲勢,保爾一馬當先,整個畫面,極具視覺沖擊力。
下面是第二版,畫家突出了戰馬的鋼性氣質,附著在戰馬上的保爾,也具有了強悍的氣勢:
下面是第三版,畫家突出了戰馬的快速奔騰,但注意一下,畫家捕捉住了戰馬即將騰空前的蓄勢待發的一剎那,還是比較符合真實的奔行情境的。
下面是皮庫利茨基版封面,戰馬的奔騰感并不強:
下面是科尼亞申版,視覺頗為獨到,從保爾身后展現炮火給人物帶來的巨大沖擊,把感同身受的第一體驗傳遞給受眾:
下面是薩瓦多夫版,畫家呈現出沖向畫面之外的強大的沖擊力,注意一下,馬蹄是四蹄并攏的,近乎達到了四蹄騰空的狀態:
下面是李可夫版:
下面是戈丁版:
下面是巴霍莫夫版:
下面是柯洛文版:
下面是戈爾布諾夫版封面:
下面是迪奧明版,也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中,表現保爾戰斗場面中可以列入頭部的上乘之作:
因此,我們可以確認1948年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插圖畫家,就是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
嘖嘖稱奇的是,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的父親與兒子,都是畫家,可以說沃爾科夫家族是美術家之家。
這里,我們順便介紹一下他的父親與兒子。
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的父親,俄文名為:Валентина Викторовича Волкова,中文名為:瓦倫丁·維克托羅維奇·沃爾科夫。
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的兒子,俄文名為:Сергея Анатольевича Волкова,譯成中文名為: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沃爾科夫。
下面,我們看一張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的兒子站在了爺爺畫前的照片,一幅照片中,疊印著三代人出自美術世家的歷史淵源。
下面,我們重點介紹一下1948年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的繪者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的身世。
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出生于俄羅斯奔薩的一個藝術世家,父母均為畫家。
1925-1930年就讀于維捷布斯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后先后在莫吉廖夫和韋利日教授美術(1930-1933年)。
1933年遷居明斯克,1925年首次參展“第一屆全白俄羅斯藝術展”。
二戰期間為諷刺宣傳畫《碾碎法西斯毒蛇》(1944-1945)創作,后長期與諷刺雜志《刺猬》合作直至逝世。參與創辦兒童雜志《彩虹》。
代表作《九月一日》多次被收錄教科書。畫中,通過一個即將入學的小女孩對鏡試妝的場景,反映了一名新學生在踏入校園前的那種隱秘的興奮與忐忑。
這幅畫,在斯大林時代結束后,曾經去掉了背景墻上的領袖畫像。
曾為白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民間童話等書籍繪制插圖。
下面,我們看看畫家的其它的一些美術作品。
1939年,為古比雪夫州立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作品《杜布羅夫斯基》配圖,古比雪夫州立出版社也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48年版的出版部門,可見,那一度時期,身在白俄羅斯的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與古比雪夫州立出版社已建立了合作關系。
1964年,為《讀書周》配圖:
1965年,為《飛向月球》配圖:
1967年,為《白俄羅斯對立》配圖:
1973年,為《當鬧鐘響起時》配圖:
1977年,為《溜冰場的實驗室補丁》配圖:
1980年,為《聽眾人言,但持己見》配圖:
1986年,為白俄羅斯詩人雅庫布·科拉斯的同名史詩《新土地》配圖:
綜上所述,1948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雖然是一個地方性的版本,但是畫家的形塑能力相當強大,尤其是油畫作品可以用栩栩如生來形容,有著如此深厚功底的畫家,在繪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時,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畫技呈現,所以,我們在比對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各個版本里涉及到戰馬奔騰的場景時,阿納托利·瓦連京諾維奇·沃爾科夫這一版的保爾馳騁疆場的奔馬圖,在馬的奔馳形體上最為生動,最具聲勢。
畫家的美術作品
這也可以稱作1948年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的一個特立獨行之處吧。而這一切,源自于插圖作者的堅實的繪畫功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