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皮膚細胞死了又長,身體機能得以維持,這似乎理所當然。但對于大腦——這個由幾乎不可再生的神經元組成的器官來說[1],當腦細胞隨著衰老一個接一個永久死去時,我們的感知、記憶和思考能力,為何還能在幾十年里依舊穩定持久?
近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們,就在Nature子刊上的一篇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團的一角[2]:即使部分腦細胞死亡,我們的大腦也能在短短幾天內自動修復,維持功能的穩定。
為了讓大家能夠吃透本文內容,這里先介紹兩個關鍵的前置信息:1、大腦如何處理信息;2、神經元的工作方式。
以大腦理解聲音來舉個栗子:大腦并不會為每種聲音(如狗叫或鋼琴聲)都準備一個專屬神經元,相反,大腦會通過激活神經元群體來識別。
它們有點像音樂庫中的標簽,如高音、人聲,甚至周杰倫風格(bushi)。當你聽到一首鋼琴曲時,其實是一大群相關的神經元(標簽)被同時激活,它們被打上中音、節奏舒緩等一系列標簽,這個獨特的標簽組合,就構成了大腦對鋼琴曲的獨特神經編碼。
怎么樣都不會想成一種聲音吧……
核心來了,通過分析這些組合之間的相似程度,我們就能為所有聲音建立一張聲音關系圖(表征圖),它代表了大腦對整個聲音世界的理解。比如Do音和Re音,它們因為組合相似,所以在這張圖上的位置非常接近,而鳥叫和汽車喇叭……不用說你也懂——相隔甚遠。
圖注:來自本研究的34種不同聲音均會激活一個特定的神經元組合,構成了小鼠聽覺皮層的聲音地圖(對角線上的方格,對應的都是同一個聲音與它自身的比較,非對角線上的每一個方格,對應的都是兩種不同的聲音之間的比較)
另一個關鍵概念是神經元調諧(Tuning)。雖然聽起來很專業,但其實就是說,每個神經元都有自己的口味偏好。
就像收音機要調準頻道聲音才最清晰。一個神經元可能只對1000赫茲的音高反應最強烈,對500赫茲的聲音可能置若罔聞,這個偏好的精確度,決定了其調諧曲線是專一(高而尖)還是博愛(矮而胖)。
圖注:就像收音機,只有準確調到某頻道才會發出最清晰的聲音
有趣的是,即使在大腦完全健康的狀態下,每個神經元的偏好也并非一成不變,它總是在悄悄地變化和漂移。不過盡管單個神經元如此善變,整個大腦對聲音的理解(表征圖)卻能保持驚人的穩定。
圖注:大腦能不斷地協調神經元的變化
好了,前菜上齊,現在讓我們正式進入這篇腦科學研究。
鑒于衰老過程中神經元損失的必然性,科學家們通過移除大腦聽覺皮層中30-40個對聲音反應最活躍、貢獻最大的神經元(約占觀察區域的3%),來模擬功能性神經元隨著衰老發生不可逆損失的真實情景。而在移除這些核心神經元的第二天(Day 7)后,災難便發生了:
原本結構清晰、色彩分明的“聲音關系圖”(表征圖)變得一片模糊,其內部相關性急劇下降(表現為圖片顏色對比度降低),大腦不僅喪失了識別單個聲音的能力,還失去了判斷不同聲音之間關系的能力,導致整個聲音分類體系陷入混亂。
就像是一輩子和一杯子, 大腦不再能清晰地劃出“yī bèi zi”和“yī bēi zi”之間的界限。當聽到其中一個詞時,被激活的神經元群體可能與另一個詞的群體有大量的重疊,最終,大腦做出了一個最省力的判斷,將聽到的聲音錯誤地歸類到了那個相似但錯誤的詞上。
不過,這個受損的狀態并不是永久的。在接下來的幾天里(Day 9, 11, 15),科學家們發現那張被破壞的、模糊的圖譜,結構一天天變得清晰,色彩對比度也慢慢增強,等到實驗結束時,這張圖的功能已經恢復到接近受損前的水平。
可別以為只是簡單的回到過去,在觀察恢復過程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直擊真相的反常現象:那些幸存下來的、原本活躍的神經元,它們的調諧曲線變得異常的狹窄和尖銳,只對自己最喜歡的聲音產生強烈反應。
圖注:數值越小代表調諧曲線越窄、越尖銳
這是否意味著大腦是靠這些幸存者老兵變得更專一來完成修復?并非如此,單靠這種收縮防御的策略,并不足以“重建”整個大腦,真正扭轉乾坤的,是一股新生力量的崛起。
這股力量,正是那些先前在大腦網絡中沉睡的神經元。 它們并非沒有功能,只是在損傷前被調諧至其他任務從而保持沉默。當大腦網絡受損后,這些沉睡細胞(unresponsive neurons)被迅速激活,其反應強度隨著時間推移持續增強,最終主導了整個修復過程。
而且這些細胞,似乎還展現出驚人的“智能”:它們能感知到大腦網絡中功能上的缺失,并主動調整自身調諧特性,去模仿和繼承那些開頭被移除的精英神經元,最終重新穩定整個網絡回路,填補了大腦因損傷而失去的功能。
不過,這個看似強大的自愈過程,也并非萬無一失。我們都知道,大腦中的神經元主要分成興奮性神經元(負責傳遞處理信息)和抑制性神經元(調節神經元活動、維持大腦網絡平衡),所以移除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所引發的自愈反應及其最終后果……可能天差地別。
先來移除一下興奮神經元,大腦的修復機制確實能夠被有效激活:沉睡細胞被喚醒,大腦網絡恢復。但在此過程中,幸存的抑制神經元細胞表現出更劇烈且持久的反應不穩定性,其響應穩定性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圖注:抑制神經元對神經網絡的完整性極為敏感,它們是維持秩序的核心
換個目標,移除抑制神經元?那神經系統就會非常不穩定,聲音表征圖陷入了持久的模糊和混亂,其功能在長時間內都無法恢復至正常水平,神經元響應狀態的穩定性遭到破壞,整個系統失去了有效的自我修復與引導,導致本應發生的修復過程未能成功啟動或完成。
在最后的總結性示意圖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修復命運形成了鮮明對比:移除興奮性神經元后,大腦網絡尚能恢復;移除抑制性神經元,網絡則會陷入持久且嚴重的功能障礙。所以想要這種修復機制的有效運作,還需抑制性神經元的持續調控。
大腦這種神奇的自我修復能力,并非憑空產生。在神經科學領域,科學家們將其稱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3]——一種對抗大腦損傷和衰老效應的內在保護機制。
這份儲備從何而來?此前研究表明,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天生優勢,比如更大的腦容量(腦儲備,涉及遺傳、大腦的物理大小和神經元數量);二是,也是更重要的,即個體通過后天生活經歷和學習所獲得的、靈活的補償與應對能力。
圖注:腦儲備、內層的認知儲備二者共同決定了我們對抗大腦損傷的能力
簡單來說,你一生中所有挑戰大腦、讓它保持忙碌和學習的活動,都在為你的認知儲備添磚加瓦。
圖注:認知儲備受教育、生活習慣和基因影響,可通過腦成像和腦電技術測量
比如更高的教育水平:賦予你更高效的思考模式和問題解決策略;
或是更復雜的職業(醫生、教師或工程師等):強化了你的多任務處理與決策能力;
再比如豐富的休閑活動,無論是學一門樂器、掌握一門外語,還是堅持閱讀和社交等等。
雖然以上經歷,并不能讓你的腦細胞變得現不可摧,但它們會在你人生的不同階段,持續不斷塑造和優化你的神經網絡,讓它運作更高效、更具靈活性。當面對衰老帶來的神經元丟失時,一個擁有更高認知儲備的大腦,就能更快地定位問題所在,執行修復機制的能力自然更強,效率也更高。
圖注:高認知儲備人群(橙紅線)的認知能力可以長期維持在較高水平;低認知儲備人群(藍線)則會經歷更快速的認知衰退[4]
而我們今天深入解析的這項研究,則首次在細胞層面,為這個認知儲備理論提供了一個實驗論證:這個高效的補償過程,極度依賴于抑制性神經元的精準調控,這也說明認知儲備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更是一個健康、平衡的神經網絡生態。
所以,想要安然度過不可避免的衰老過程,關鍵或許不在于如何阻止每一個神經元的凋亡,而在于我們從年輕時起,為大腦儲備了多少應對風浪的資本。
—— TIMEPIE ——
號外!時光派第六屆衰老干預論壇火熱籌備中!集結哈佛、劍橋、北大、巴克研究所等40+學者與行業領袖,于9月20日-21日空降上海,衰老干預特別課程:洞悉長壽行業,搭建合作平臺丨生物極客閉門會議:聚焦抗衰實踐可復制性丨抗衰科技博覽會:五大方案,產學深度交融。千人”長壽盛會“,期待有你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