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還在質疑AI大模型的實用價值時,AI智能體(AI agent)已席卷而來,在全球掀起新的技術浪潮。其中打頭陣的,是一款號稱“全球首款通用AI代理”的平臺Manus。
Manus由中國團隊開發,有人評價它是目前最好的AI智能體,是天外來客一般的黑科技,Manus的誕生被譽為AI智能體的“DeepSeek時刻”。
Manus利用了多智能體協作架構,可以自動處理任務。比如當你需要處理10個簡歷時,你可以把這堆簡歷上傳到Manus, 它可以自動讀取簡歷內容,進行數據分析,自動生成報告。在它幫助你工作期間,你完全可以放下電腦去喝杯咖啡,回來再看報告信息。
再回到生活中,如果你打算在某個城市買房,以往需要自己費勁查詢房源信息比對價格,有了Manus以后,它可以把“房屋購買”分解為幾個小一點的任務,再編寫Python腳本來計算預算,順便給你輸出一份房產中介公司式的詳細報告。
在AI智能體的對比下,采用“問答”模式、高度依賴使用者給提示詞的生成式AI大模型就顯得不太靈活了。
Manus真的像外界評價的那般美好嗎?AI智能體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噱頭?面對這一新的技術浪潮,國內外科技大廠又是如何反應的?
1、Manus,國內海外市場兩重天
幾個月前,Manus在國內爆火,邀請碼一度被炒上萬元。
5月12日,Manus面向全球開放免費注冊,所有人無需邀請碼即可使用,每人每日可一次性獲得1000積分,用來免費執行任務。
為了養活自己,Manus根據三檔付費訂閱方案,向用戶提供更多訪問權限、專屬功能跟優先服務,試圖靠會員收費回血。
同時,Manus也在不斷進化。6月4日,Manus推出了“AI文生視頻”功能,用戶只需要輸幾個關鍵提示詞,系統就可以自動規劃每個場景,制作視覺效果,試圖搶Sora這類視頻生成平臺的蛋糕。
Manus被國內外推崇者稱為技術神話,可國內市場并不認可Manus的努力。
Manus在營銷動作上陷入爭議,有人認為Manus此前數量稀缺的測試邀請碼,是精心策劃炒作出來的饑餓營銷。
最令國內市場難以接受的,是Manus為“套殼”產品。國內AI市場向來把自研大模型奉為圭臬,而Manus沒有自研大模型,在國外用的Anthropic的Claude,在國內用的是阿里的通義千問,功能來自多個應用的拼接,這在多數人眼里,屬于放棄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護城河。
可對海外硅谷來說,Manus的“套殼”恰恰是其優勢。因為Manus 解決了 AI 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即使沒有進行底層模型的研發,從應用層進行創新也非常重要,海外投資者認為Manus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進步。
而Manus的進步基于CodeAct框架對智能Agent進行了革命性的技術升級,使其具備三大核心能力,一是能夠直接執行Python代碼來完成高度復雜的任務,二是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實時動態調整行動策略,三是實現了智能體的自我調節與優化功能。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技術創新,解鎖了新的AI應用方向。Manus不僅快速在拿到融資在海外混得風生水起,還獲得了無數支持者。
Manus的創始團隊,似乎也遵守著“海外優先”的劇本。創始人坐在鏡頭前,用流利的英文介紹自家AI 智能體能做哪些通用的任務,并給用戶展示屏幕里的具體案例。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國內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在2026年將達到264.4億美元,相比2021年增長約為17.9%。而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在2026 年預計增至 3014.3億美元,國內約占全球總規模十一分之一。Manus團隊把經營中心放在海外市場,卻對偌大的國內市場不管不問,似乎是個不夠理性的選擇。
但這種表現的最大原因,也許是作為一家初創公司,Manus不愿對上國內AI 大廠。
Manus沒有自研大模型,成本偏高,其產品定價受到了大模型廠商的限制,價格遲遲降不下來,沒法與國內大廠的免費AI 智能體競爭。
而在國內,大廠早就在Manus名聲打響之際,開始瘋狂布局。
2、扣子空間引領AI辦公新浪潮
4月18日,字節跳動推出的AI智能體產品扣子空間(Coze)一開啟內測就引發轟動。
大量熱情用戶瞬間擠爆服務器,邀請碼一碼難求,完美復刻了Manus的火爆場景。這款產品的成功印證了市場對解決具體工作場景需求的AI智能體的強烈渴求。
扣子空間能寫報告、查資料、排版PPT, 甚至是搭網頁,它可以在你丟給它復雜任務時,自己拆解成小步驟的任務自行執行,流程簡單快捷,滿足了工作黨的使用場景。這也是扣子空間的產品定位,“與Agent一起,開始你的工作”。
扣子空間有兩種模式——探索模式和規劃模式。探索模式指的是,它可以自動根據用戶需求執行任務。而規劃模式,則是在用戶提出需求后,它會先給出任務處理規劃,再開始行動,這樣AI智能體與用戶參與互動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根據測試結果來看,扣子空間就像是工作中的實習生。使用者可以給它指派簡單的工作任務,它可以跟人一樣,搜集資料、交付成果。
如果你讓扣子空間制作一款植物科普小游戲,它可以給你一款包括天氣、植物信息、卡片集合而成的網頁游戲,只要點擊植物信息就可以獲得科普知識。此外,它會給出一份可交互的網頁文件,使用者可以全程觀測,跳躍到任一步驟查閱詳細內容。
扣子空間不止滿足于做常規用戶的實習生,更想做垂類領域專家,為深度使用客戶解決需求。
這讓操作空間更大了,用戶可選模式多樣化,提升了工作生產力,扣子空間官方展示出其在市場調研分析、定制股票早報、互動教學上的能力,總計高達十幾種工作生活使用場景。
但是,扣子空間并不算完美,現在還是不算成熟的產品。畢竟在用戶操作時可能會遇到,因為提出的需求過于復雜而難以實現的情況,沒法徹底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在AI技術在不斷進化的當下,2025年被視為AI智能體元年,扣子空間的落地,是大廠加入AI智能體賽道參與競爭的排頭兵。
3、百度秒噠的突圍
百度正試圖在AI智能體領域的激烈競爭中找到一條出路,3月24日,百度在北京召開一場盛大的發布會,宣布其自主研發的生成式AI應用平臺“秒噠”正式開放商用。
問題來了,在AI圈里開發編程工具的能有十幾家,秒噠到底有什么特殊之處呢?
答案集中在三個字“無代碼”上。
其他AI編程工具多少需要使用者有些代碼基礎,這樣方便進行后續修改,秒噠則不需要使用者看懂代碼,只要能說話有想法,就可以讓使用者擁有跟程序員一樣的能力,順利開發出所需應用。
李彥宏說,“只要有想法,你就可以心想事成,我們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只靠想法就能賺錢的時代。”
這個說法基于秒噠的三個特性,無代碼編程、多智能體協作和多工具調用。
首先是無代碼編程,基于文心大模型的開發能力,讓編程無門檻,人人可上手,顛覆了傳統編程模式;多智能體協作架構則自動分解了復雜任務,協調不同智能體的調度,它的優勢是提高復雜AI應用的開發效率跟質量;多功能調用能力,更是整合了百度生態內的工具服務,可以調用網頁檢索、地圖、文檔分析等專業工具,秒噠使用者只需要說出自己的需求,系統就會給出最佳交付結果。
簡單來講就是,用中文描述需求,秒噠給出編程應用。
如果是蘿卜快跑想要開發一場發布會,但是不知道該怎么做線上報名系統,那就可以使用秒噠,描述好具體的需求后,上傳一份帶有大會時間地點主題的文檔,秒噠就會給你一個完好的發布會報名系統應用。
但是很多用戶在使用秒噠后發現,它并非宣傳上無所不能的完美產品。
秒噠在簡單的游戲應用、生成網站等設計上表現不錯,但是在復雜應用比如智能答題系統上,由于產品的理解能力不夠強大,需要通過大量提示詞進行調試,操作比較繁瑣。
尤其在復雜應用修改環節,只能通過對話形式修改,不能下載源碼,這對使用者來說是比較明顯的硬傷。如果生成的產品出現問題,秒噠的解決能力存疑,同時也會讓使用者難以跟服務端打交道。
總的來說,秒噠的功能還算強大,如果是一個以程序設計為主業的使用者,在沒有UI時可以使用秒噠作為借鑒參考,但是沒有辦法作為生產工具來使用。其所產出成果處于及格水平,整體來看中規中矩,屬于有點東西,但不太多。
4、夸克與釘釘,阿里的雙線作戰
當同行還在討論Agent的形態時,阿里已經讓智能體在商業實踐中創造真實價值了。
先是夸克,夸克從一個簡單的瀏覽器升級為以AI為核心的多面旗艦應用“新夸克”。主打的超級框功能打破了以往的單純搜索模式,只要使用者在這個“框”中描述需求,就可以得到AI調用一切工具來完成的報告、指南、計劃,它是一個根據需求可以交付結果的AI agent。
夸克在進行宣傳時有過一張海報,叫“告別搜索”,這就是夸克的核心競爭力,超級框的使用目的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能搜東西的工具,而是一個能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的AI產品,它能夠鏈接夸克內部的所有工具能力來為用戶提供服務。
作為打著“All in One”標簽的應用,在夸克超級框里,用戶不僅可以用文字輸入內容,也可以拍照或者輸入語音,讓使用者的操作模式更加簡化。
由于背靠阿里生態,夸克可以調用淘寶購物數據、高德地理位置、支付寶交易記錄等,給用戶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服務。
再是釘釘,如果說夸克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C端產品,釘釘則是標準的企業平臺。
釘釘在去年就推出了AI助理市場(AI Agent Store),這一平臺首批上線超過200個垂直領域的AI助理,覆蓋范圍從企業服務、行業應用乃至生活娛樂等多個場景的應用,構建了目前國內完整的B端AI應用矩陣。
釘釘本就積累了各行各業豐富的場景跟行業數據,也不缺明確的客戶需求,有著ToB端AI Agent的明顯優勢。這強化了Agent的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能力,顯著提升了復雜任務的持續跟蹤與執行能力,展現出強大的跨平臺任務協同能力。
在AI智能體成為全球科技競爭核心賽道的背景下,阿里憑借其“云+端+生態”的綜合優勢,構建了覆蓋消費端與企業服務端的AI智能體戰略布局。
阿里一邊在C端布局,把夸克升級為“超級個人Agent”,一邊在B端突破,把釘釘打造“企業級AI Agent平臺”。
阿里在C端市場的核心是夸克,這款原本定位為智能搜索的產品,已逐步升級為融合AI能力的個人智能助手。在B端市場,阿里以釘釘為核心載體,構建了目前國內完善的企業AI智能體矩陣。
不過在C端市場,智能體的普及仍面臨較大挑戰。早先大語言模型ChatGPT的面世,是在AI問答領域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沖擊,讓普通人更習慣“AI”的概念,而面向消費者的多數Agent仍處于“嘗鮮階段”,對使用者來說還無法領會智能體的價值在哪里。
相比之下,B端市場的AI智能體發展更為順暢。由于企業通常擁有像內部知識庫一樣的結構化數據,智能體的執行精準度也就更高,交付效果更易量化,企業更愿意為可衡量的效率提升買單。
AI智能體的發展正在重構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競爭邏輯,對國內頭部企業而言,這既是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也是AI智能時代的轉型考驗。
當美團外賣AI能自主處理客訴,抖音創作AI可批量生成百萬級短視頻,互聯網公司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本質,也許未來不再有純粹的"互聯網企業",所有存活者都將是"AI智能體運營商"。
要么盡快完成智能體化改造,要么像傳統手機廠商錯過智能機浪潮那樣被淘汰。未來的互聯網公司,本質上都是AI公司,區別只在于AI濃度的高低。
出品 | 嘉賓商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