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物質豐富、技術發達的今天,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在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全面介入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教育、家庭和社會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前不久,我的老朋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喬納森·海特,與我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談。我們嘗試從心理學出發,探討父母應該如何理解孩子、回應挑戰,并為下一代爭取一個更健康、更有彈性的成長環境。以下為直播精華內容整理:
本文約8400字,閱讀約需14分鐘
01焦慮時代的心理挑戰
季陽: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我是湛廬文化的總編輯季陽。今天的直播是特別有料,有兩位特別重磅的嘉賓。
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彭老師,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中國積極心理學的發起人。我和彭老師認識十多年了,從他剛回國開始,我們就從他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
另一位是知名的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來自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被全球重量級媒體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是《焦慮的一代》的作者。這本新書在2024年出版英文版后,迅速登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的暢銷榜。中文版特別有幸地邀請到彭老師為這本書撰寫了導讀,并參與審校。
兩位老師不僅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人物,也非常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致力于把積極心理學帶入現實生活,幫助父母和孩子。今天的主題是: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如何避免孩子成為“焦慮的一代”?兩位老師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為什么這本書會引起巨大反響,也會回應父母和學校最關注的問題。
彭凱平: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彭友之間”。我先用中文給大家打個招呼,也給海特教授做一個中文介紹。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喬納森·海特,他是我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書《象與騎象人》《正義之心》在中國都特別受歡迎。他是道德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人物,我自己也研究這些話題,我們團隊和他也有很多學術合作。
02從技術樂觀到集體焦慮
彭凱平:今年5月6號,美國紐約州州長凱西·霍赫爾宣布,在中小學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智能手機。我相信這個政策多多少少跟海特先生的這本書《焦慮的一代》有關,因為這是他一直呼吁的一個重要社會議題。所以我們先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美國現在為什么出臺這么嚴格的手機禁令?海特先生寫這本書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海特:我想先回顧一下我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現在這一步的。
在1990年代,大家對技術發展抱持著極為樂觀的態度。當互聯網剛剛誕生時,所有人都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那一代的青年人也都很興奮。
這群青年人后來長大,創立了很多企業,他們大膽創新,形成了“千禧一代”。當iPhone問世后,大家的反應同樣是積極的,認為越早讓孩子接觸電子設備,孩子就越聰明、越有競爭力。
但到了2014、2015年,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發現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迅速增長。光是社交媒體的使用每天就有三到五個小時,整體看屏幕的時間可能達到十個小時。
于是我們意識到,這一代父母可能犯了一個大錯誤,這個錯誤對孩子造成了巨大影響。很多孩子變得焦慮、憂郁,無法真正完成從少年到成年的心理轉變。
后來我們開始反思。過去家長不可能讓孩子把電視機帶到學校邊上課邊看。但我們卻允許孩子帶著“掌上電視”——智能手機——進入校園,并在課上使用。
到2019、2020年,大家逐漸意識到這種做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尤其是經歷了疫情期間的遠程學習后,孩子的屏幕使用時間被進一步放大,且無人監管。
所以疫情結束后,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強烈感受到:如果要改變這種局面,第一步就是從校園做起。學校的老師普遍痛恨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因為這確實嚴重干擾了教學。于是,許多地區開始推動禁止手機進入校園。
03手機成癮的真相:錯失恐懼癥
彭凱平:一個很好的問題是,手機帶來的影響,從我們心理學的角度看,哪些是比較嚴重的?除了干擾教學之外,它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到底有哪些比較突出的影響,是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
海特:我寫《焦慮的一代》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并不是社交媒體,而是童年。
一個好的童年應該是玩耍式的童年,孩子可以自由探索世界,在真實環境中發展技能。
而“手機式”的童年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巨大負面影響。首先,它會擠占其他重要活動,比如睡眠。經常看手機會減少睡眠時間,而睡眠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其次是運動時間減少,這會影響身體健康。比如近距離長時間盯著屏幕,很容易導致近視。中國的近視率已經顯著上升。而這只是身體層面的影響。
心理方面也非常嚴重。比如女孩在社交媒體上面臨極大的社交壓力,甚至會遭遇性騷擾,出現進食障礙等問題。
男孩也有問題,比如沉迷游戲、瀏覽不良內容,甚至發展成賭博成癮。男女都會因各種原因而受到嚴重影響。總結起來,如果孩子成天盯著屏幕看,那他們是很難健康成長、順利邁入成年期的。
彭凱平:他說得特別好。我補充一下:我們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其實不是社交媒體,也不是手機本身,而是人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什么。
孩子產生了手機依賴,大量時間花在手機上,對真實生活沒興趣,缺乏人際互動能力,這才是我們感到焦慮的地方。
現在已經出現一個嚴重的新型心理障礙,叫做FOMO,就是“錯失恐懼癥”(Fear of Missing Out)。
孩子老擔心自己錯過什么信息,不停刷手機上的消息和動態。這種成癮機制其實和酒精、毒品、物質成癮類似,都是大腦獎賞系統被反復激活后的依賴。
04如何讓孩子戒掉手機?
彭凱平:我也想問海特先生一個問題,就是針對手機成癮這種情況,國際上有沒有一些好的建議或方法,能幫助已經上癮的孩子?有沒有一些實踐經驗,比如設置使用時間、休息機制、治療方式?很多中國父母經常問我們:怎么讓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海特:在美國,這個問題幾乎完全依靠家長自行解決,政府很少有干預。最近的手機禁令是個變化,但總體來看,全球范圍內很少有家庭能處理好這個問題。
為什么這么嚴重?因為我們陷入了“共同行動的陷阱”。別的家庭都讓孩子用手機,你不讓用,孩子就覺得被區別對待。所以我在書中提出了四條規則,幫助家庭掌控局面:
第一,14歲之前不要給孩子用智能手機或平板。如果需要通訊功能,可以使用功能機。
第二,16歲之前不要讓孩子用社交媒體。這個年齡段之前,不應讓他們通過社交平臺與陌生人互動。
第三,手機不能進入校園。現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推動這項政策。
第四,給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在現實世界中獨立成長、承擔責任。
如果我們要減少屏幕使用時間,就必須把童年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沉迷在虛擬世界里。
彭凱平:這是全球共同的趨勢。但中國父母有一個特別大的困境,就是我們很愛孩子,也不希望孩子不高興。很多父母現在發現,如果去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孩子會非常不開心,甚至產生激烈反應。
所以父母擔心,如果過度限制,會不會激起孩子過度反彈?于是就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了。
心理學家能不能給出一些建議,讓孩子平穩接受限制?因為我們看到,確實有很多家長已經在身體力行地限制手機使用。但也有一些孩子出現了極端反應,甚至悲劇。
我們發現,中國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并不比美國孩子弱,有時甚至更強烈。尤其在中國這種強調家庭和諧的文化下,父母常常陷入矛盾:既要愛孩子,又得管孩子,非常不容易。
不知道海特教授有沒有什么建議,幫助我們的中國父母處理這種“管制與愛”的沖突?
海特:其實您剛剛說的這個情況我還挺驚訝的,因為據我了解在美國華人的家庭,華人的父母其實對管孩子是特別嚴格的,什么都不讓孩子干,讓孩子成天到晚做家庭作業。
剛才提到的這個共同行動陷阱,是非常真實的。如果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被限制,那當然會情緒反彈。但如果是一整片區域的家長都這樣做,或者學校和政府也出臺統一的政策,那就好很多了。
比如大家都約定好14歲前不給智能手機、16歲前不上社交媒體,那孩子不會覺得被“特別對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建議是:越早開始限制,孩子越容易接受。比如在孩子兩歲、三歲、四歲的時候,就不要讓他們頻繁使用觸摸屏設備。
屏幕本身并不可怕,像電視節目那種長篇幅敘事是沒問題的。但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即時反饋的機制。孩子在觸摸屏上點一下,馬上就會有反饋、獎勵,這種刺激—反應—獎賞的循環,會讓人不斷沉迷。
所以這不是簡單的“看一眼屏幕”,而是形成了成癮性的循環,對孩子影響極大。
彭凱平:這其實是一個文化心理學的現象。很多西方媒體總是說中國父母像“虎媽”,嚴格管教孩子、逼孩子學習。
確實我們也有“虎媽”,但中國也有很多很心軟、很關心孩子的父母。他們非常關注孩子是否有手機成癮,也很想限制,但又擔心孩子產生強烈情緒反應。
剛才海特教授提到兩個特別重要的建議:一個是“集體行動”,如果是政策推動,孩子就不會感到自己被孤立或特殊化;另一個是“盡早開始”,早期設限反而不會引起那么大的心理沖突。
這兩個建議都很有啟發意義。就像性教育一樣,越早講規則,孩子越自然接受。
05美國青少年的社交媒體困境
彭凱平:既然我們談到了孩子們的心理反應,特別是對限制措施的反應,我想請教海特教授一個問題。這本書《焦慮的一代》讓很多孩子意識到,他們這一代人有一些特殊的挑戰和風險。也許讀了這本書之后,他們會明白,這不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造成的。
我特別想知道,在美國,那些讀了這本書的年輕人,比如青少年或者Z世代的孩子,他們對這本書有什么反饋?他們覺得這本書是幫助他們的,描述準確的嗎?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美國青少年讀者的反應?我也想拿來和我聽到的中國孩子的反饋做個比較。
海特:在美國,很多孩子其實是不怎么讀書的,他們從12歲起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每天刷各種短視頻平臺,我就不具體說平臺名字了。
雖然他們沒有讀過我的書,但我有時候會去和這些13歲到21歲的學生交流。我會問他們,書中描述的問題是否準確?
幾乎所有學生都說非常準確。他們并不是否認現實或逃避問題,而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確實遇到了問題,也知道自己上癮了,社交媒體對他們的影響非常不好。
但他們也沒辦法停下來,因為他們身邊所有人都在用。所以Z世代其實很希望看到社會發生一些改變,他們并不滿足于自己童年的狀態,但他們也無力改變。
這也是為什么我寫這本書主要是給成年人看的,包括父母、老師、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因為只有這些人能夠真正推動規則和法律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年輕人解決問題。
06全民焦慮的破局智慧
彭凱平:我們不是在批評社交媒體,也不是批評科技進步。我們要做的是關注社交媒體對人的影響,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影響,這是我們成年人的責任。
焦慮的一代雖然講的是下一代,但實際上我們的父母也很焦慮。很多家長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沖動:這不就是我最關心的問題嗎?
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心理學家有沒有一些建議?有沒有什么“破局”的方法,能幫助我們超越焦慮,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海特: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我們發現一個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變量,就是你是否感受到自己是“身處一個社區”之中。
如果你感覺自己跟一個社群有連接,那你更可能心理健康、適應良好;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孤立的,和社區脫節,那就更容易焦慮和抑郁。
如果一個社會是共同主義社會,那么人們的心理支撐是更穩固的;但如果是高度個體化的社會,雖然自由更多,但像兒童這樣的群體就更容易因社交媒體而焦慮。
我一般建議成年人——比如父母、老師們——一定要珍惜和親朋好友相處的時間。一起吃飯、一起大笑,這些時間非常重要。如果這些時間都被用來看社交媒體,它對我們的身心就是有害的。
第二點,美國很多成年讀者的反饋不是“我很焦慮”,而是“我快招架不住了”。他們每天要處理幾百條短信、各種通知、無數郵件,根本沒辦法專注做事。這就是為什么我在書的第八章引用了一些古老的智慧哲學,幫助我們應對信息轟炸。
比如:放慢節奏、靜下心來、欣賞自然、冥想、學會寬容與原諒、不要輕易評判他人。這些智慧,不論東西方,其實是共通的。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它們仍然能指引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彭凱平:非常好。大家可能不知道,海特教授曾是著名的文化心理學家,我們都是很早開始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學者。現在我們都關注青少年和人的心理健康,其實是同一個學術興趣和追求。
剛才他提了幾個建議我特別認同,我也想補充一下:
第一,集體主義的精神非常重要。我們是互相關聯的,是社會性的動物,是互相激勵和成長的關系。具體來說,就要一起吃飯、一起歡笑。我經常講:飯要一起吃,笑要一起笑,特別重要。
第二,玩耍。現在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玩耍時間都太少了。大家都在上班、上課、學習,背書。但實際上,玩耍能刺激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是讓人變聰明的方式。特別是小孩子,玩耍就是他們最自然的學習方式,有時候甚至比課堂學習更有效。
第三,溝通。除了讀書之外,讓人變聰明的另一種方式是交流。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學習才能讓人成長,說話、聊天、分享經歷也非常重要。我們應該用這些“真實的社會的快樂”,來對抗和替代“虛擬世界的上癮”。
07AI時代的孩子,要如何面對成長的挑戰?
彭凱平:現在有一個新的焦慮源出現了,我不知道在美國是不是也這樣,在中國已經開始出現了,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
AI現在能做很多事情,甚至在各種標準化考試中打敗人類選手。那我們的孩子將來怎么辦?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技能會不會被AI取代?還要不要學習?還需要掌握知識嗎?
這也是中國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隱隱約約開始擔心的事。我想請海特教授談兩個問題:
第一,美國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是否也擔心人工智能對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
第二,有沒有什么建議,能幫助我們減輕這種焦慮,找到比較清晰的方向?
海特:這個問題在美國也非常熱,大家討論得非常多。我覺得對于孩子來說,AI的應用會帶來兩個大問題:
第一,現在的社交媒體和電子游戲已經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而在AI的加持下,這些內容會變得更吸引人、更容易上癮。孩子沉迷其中的難度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第二,技術會讓很多事情變得“過于容易”。這對成年人是好事,但對孩子卻是個大問題。因為他們正處在學習階段,我們希望孩子通過挑戰來鍛煉能力。
比如以前寫作文要靠自己,現在很多孩子直接用ChatGPT生成文章。這樣一來,孩子根本無法通過自己完成任務來獲得成長,學習的機會就被剝奪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必須給AI的使用設置年齡限制。
童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我們希望孩子在這個階段生活在我們過去那個世界里——一個更真實、需要動手、需要獨立思考的世界。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那個AI主導的新世界中活得更好、更有能力。
未來的AI世界會比我們預想的更復雜,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培養出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的能力,那才是我們作為大人對他們犯下的最大錯誤。
彭凱平:這個問題真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高度重視。
人工智能和以往的技術革命確實不一樣,它已經開始在認知功能上超越人類。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依賴AI,他們就可能失去“成長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學習、努力、失敗來積累智慧與心智。
我一直強調:“成長經歷”特別重要,包括學習、挫折、挑戰,這些才能帶來真正的心智成熟和思維能力。
AI可能會取代的是結果,但不會取代過程。如果我們只追求結果,而忽視了過程,那孩子就缺乏真正的獨立能力。
我們對手機焦慮的問題已經晚了,現在面對AI,還來得及,我們必須提前關注它對孩子心理的沖擊。
08我們必須保護孩子們的童年
彭凱平:特別感謝海特教授剛才的分享。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想請他用一句話告訴我們:如果要向中國的讀者、向所有父母,甚至全球讀者傳達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說,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是什么?
海特:我覺得您這個問題用來作為這場對談的收尾非常合適。
我想這樣表達:人類的兒童,應該擁有一個真正屬于人類的童年。這個童年應該是開心的、可以自由探索的、可以經歷各種冒險的。
但現在,我們用技術把這個童年奪走了,取而代之的只剩下娛樂和家庭作業。這就是今天很多孩子童年中僅存的東西:短暫的娛樂和永無止境的作業。這是我們必須正視并加以改變的。
彭凱平:謝謝海特教授。那么最后一個問題想請問您,您有沒有什么特別想對我們的中國讀者表達的叮囑或期望?
海特:當然有。我想說,雖然世界上各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但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共通的。
我希望全球的父母都能團結起來,共同了解我們面臨的威脅,一起去應對它們。現在,全球范圍已經開始出現家長反抗的運動,大家在行動,希望改變現狀。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是母親站出來發起行動。她們希望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所以在“兒童保護”這個問題上,無論觀點是偏左還是偏右,人們都能達成共識。
我本人是非常樂觀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有能力推動社會變革,真正保護好我們的下一代。
彭凱平:海特教授說得特別好。我想特別強調他提到的一個詞:“母親的直覺”。
很多重大社會變革,其實都是母親首先發起的,尤其是和孩子健康、福祉相關的議題。
我們心理學家的建議是:當你在孩子教育或成長中猶豫不決,不妨問一問媽媽怎么想。相信母親、相信母愛、相信女性天然的正義感——這一點在很多關鍵時刻是非常值得依賴的。
很多時候,男性的判斷容易被偏見、利益、意識形態影響,而母性的判斷往往更接近生命本質、更準確。這也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
09我們必須保護孩子們的童年
海特:好,非常感謝彭教授,也感謝湛廬文化,還有我們的翻譯Joey。尤其要感謝所有中國的聽眾和讀者。2026年我肯定會再回到中國,也非常期待到時候能和彭教授再共進晚餐、繼續交流。
彭凱平:好,那我們就讓海特教授先離開。接下來我和季老師來回答大家的問題。
季陽:謝謝彭老師。我們這次對談是一個月前就定下來的,海特的書叫《焦慮的一代》,彭老師也有一本《孩子的品格》,我覺得這兩本書形成了積極心理學在同一時刻對青少年問題的回應。
積極心理學一開始是幫助大多數人掌握積極能力,現在更強調幫助孩子面對不確定性、面對壓力和變化時,具備積極樂觀的能力。
請彭老師為大家提出三個切實可行的建議,讓孩子減少焦慮,放下手機,在現實世界里積極生活。
彭凱平:我們可以從“近端”“終端”“遠端”三種防御方式來理解。
第一,近端防御:情緒調節與注意力管理。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設定使用時間。這可以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協商。比如看電視也有時長限制,手機也一樣。上課、學習時不能用,家里可以有一段固定時間使用。這是一種可操作、容易實施的行為限制。
第二,終端防御:在現實生活中創造替代性快樂。孩子之所以上癮,是因為手機能提供快樂。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其他方式讓他們快樂?比如一起吃飯、一起旅游、一起打球、一起聊天、一起歡笑。
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則。很多時候父母自己都手機上癮,那讓孩子不上癮就太難了。
我還提一個“硬指標”——每天和孩子溝通30分鐘。這個時間不是強制性的規則,而是非常可行的建議。吃飯時聊一聊,絕對不耽誤事。
可以聊生活中一些小事,今天見了誰、發生了什么、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八卦其實是人類最古老的社交方式,也是建立關系的方式。
第三,遠端防御:激發興趣、天賦與特長。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到他喜歡、擅長、能取得成就的事情上。“做成一件事”是成癮的強大替代物,興趣是對抗虛擬世界最強的真實動能。
季陽:有朋友在問:孩子吃飯看手機,家長吃飯也看手機,怎么辦?
彭凱平:那就從家長先改起,吃飯時別看手機,聊聊天。孩子對父母的成長故事是很感興趣的。比如你怎么考上大學的?怎么認識爸爸或媽媽的?談談你們的愛情故事——這都是建立親密感、傳遞價值觀的重要話題。
季陽:今天彭老師給的建議真的都是“拿來就能用”的。
彭凱平:我補充一點:孩子讀不懂書,其實是交流的好機會。讀不懂就問你,然后就可以聊起來。有時候一本書、一個電影、一個新聞,都可以成為和孩子談論人情世故、社會規律、人生智慧的契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這個學期特別忙,清華一學期教五門課,是教學任務最多的老師之一,一年教學課時380多,是一般老師的兩倍。最近快考試了,課程要結束了,我也希望恢復“彭友之間”的直播,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還有一個重要的政策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就是北京市出臺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20條規定”。我覺得這是中國地方政府首次以立法方式來保護孩子心理健康,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我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些觀點,特別強調:不管政策有多少條,都不能把它們變成僵化的硬性指標。比如“杜絕抑郁癥”“讓每個孩子都幸福”——這些如果變成剛性目標,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我建議,所有硬性指標都要加上一個柔性指標:愛孩子。無論是面對“焦慮的一代”,還是希望孩子“心花怒放地生活”,最核心的就是愛。
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應該是一個互相關愛的系統。真正挖掘出對孩子的愛,而不是指責和控制,很多事情的看法、做法、效果都會發生改變。
最后,希望大家都充滿愛、充滿激情、充滿快樂與幸福,當然也要注意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結語
“焦慮的一代”背后的深層心理機制——不僅是技術帶來的沖擊,更是我們對童年、教育與愛的誤解。無論是限制手機使用的科學建議,還是關于AI時代孩子成長的深度反思,兩位學者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控制與焦慮的堆疊,而是基于理解、連接與信任的陪伴。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在信息洪流中守護孩子的心靈,在復雜時代里,為他們留住一段真正屬于人類的童年。
閱讀《焦慮的一代》,是一場重新認識自我、重建生活秩序的起點。思想家、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本書里對“完全數碼一代”進行了深刻的討論。選擇你和手機的關系,就是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彭凱平老師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中,他將系統性講解AI時代如何培養人區別于AI的核心優勢ACE王者之力、八正法與五施法,改變視角、重塑認知,教你如何活出福流澎湃的人生。
更多幸福心理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