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游 | 13.探秘奉新百丈寺:天下清規的誕生之地
初到奉新,這座小城便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道路寬闊平整,車流稀少,完全沒有擁堵的煩惱。沿途綠樹成蔭,田間秧苗青翠欲滴,一幅靜謐悠然的田園畫卷在眼前徐徐鋪展。
早在2月底3月初游覽宜豐東方禪文化園時,就有當地網友在我的游記下留言,熱情推薦我去看看奉新的百丈寺,說距離宜豐并不遠。這份推薦,我一直記在心里。
從奉新前往百丈寺有七八十公里路程,我從華林書院出發,因為方向不同,又多走了20多公里。坐上滴滴車,車子先是在平緩的公路上行駛,隨后便駛入山區。百丈寺所在的百丈山,山巒連綿起伏,盤山公路蜿蜒曲折,一路驚險不斷,晃得人頭暈目眩。
途中,滴滴師傅閑聊道:“解放前,這一帶可是土匪出沒的地方,來這兒的人稍不留神就會被搶劫,得留下買路錢。”我好奇追問:“那解放后,這些土匪都怎么處理了?”師傅語氣干脆:“都抓起來槍斃了!”
車子在重巒疊嶂間穿行,漫山遍野的翠竹隨風搖曳。透過車窗望去,峭壁聳立,危崖突兀,山勢雄奇秀麗。山中還能看到房地產商開發的別墅,據說不少南昌的有錢人會在此購置房產,盛夏時節便來此避暑納涼。
不知不覺間,車子抵達了停車場,就在百丈寺前方。幸虧車子能直接開上來,畢竟這座山海拔1000多米,要是徒步攀爬,我可實在打怵。海拔1200米的百丈山,因其高聳入云,故而俗稱“百丈”;又因其雄偉壯觀,被稱作“大雄山”。遠遠望去,大雄山形似一尊臥佛,清晨傍晚,山間嵐氣四溢;冬春時節,云霧繚繞。山澗泉水瀑布飛瀉而下,四季氣候涼爽,堪稱絕佳的避暑勝地。
或許是正值中午,偌大的百丈禪寺內,只有寥寥幾位游客,顯得格外靜謐。
先來了解一下它的歷史。這座禪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中外佛教界久負盛名。它是百丈立清規——“禪門清規式”的發祥地,其制定的清規被天下僧眾所遵循,因此百丈寺又被譽為“天下清規”之源。唐朝時,這里原名“鄉導庵”,后來大智禪師懷海在此住持修行,便改名為“百丈寺”,成為中國佛教十大古寺廟之一。
佛教剛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時,中國佛教徒一直沿襲“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的乞食制度,過著不事生產、依靠乞食為生的生活。然而,中國作為自給自足的農耕國家,與長期戰亂的古印度國情迥異。僧侶乞食的方式,既與中國人溫和勤勞的本性相悖,又恰逢唐代中葉后,朝廷對佛教寺院諸多限制,致使僧侶們面臨嚴峻的生存困境。當時,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探尋破局之道。
禪宗發展至懷海禪師時期,部分禪僧以“我心自有佛”為由,摒棄佛教生活戒律,行為放縱,這嚴重威脅到禪宗的存續。此時,一套契合中國國情的全新清規戒律亟待問世。
為整頓禪林,懷海禪師立足中國實際,結合禪宗特色,篩選印度佛教大小乘中適用于中國的內容,于唐憲宗元和九年,在百丈山創立了一套“叢林清規”。原來,人們將約束僧眾的清規稱作“叢林清規”,僧眾聚集一處,如同樹木匯聚成森林,故而古時將寺廟喻為“叢林”,“清規”則是僧眾日常需遵守的規制,而百丈寺正是這一重要規制的發源地。用現在的話說,懷海禪師是在撥亂反正啊!
《禪門規式》倡導農禪并重,徹底改變了僧人云游乞食、不事勞作的舊習,強化了叢林組織形式。這套規式率先在百丈禪寺推行,迅速風靡全國,天下禪寺紛紛效仿,所以被尊稱為“天下清規”。它為中國禪宗做出四大卓越貢獻:其一,使禪宗脫離律寺,另立禪居;其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興農禪之風;其三,整飭戒行,創立禪門宗規;其四,傳承禪學智慧,延續禪宗薪火。這一創舉不僅奠定了禪門的經濟基礎,更極大地推動了佛教禪宗的發展興盛,穩固了百丈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為僧侶和信徒提供了重要的修行綱領,也為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民族化進程做出關鍵貢獻。
自此,百丈寺聲名遠揚,吸引無數禪學之士慕名而來,歷史上曾出現“三寺五廟四十八庵”的興盛景象。歷代皇帝多次對百丈寺敕封、敕建,眾多高僧如智斌、明雪、凈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使其在佛教界的地位愈發崇高。
百丈寺歷經歲月滄桑,幾度興衰。現存的老寺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如今我們看到的百丈寺,是2004年,當代禪門泰斗、百歲高僧本煥長老擔任方丈后,募資修復而成,并于2011年8月31日落成。
站在巍峨的百丈寺面前,我瞬間被它的恢弘氣勢所震撼!那高聳的殿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朱紅色的院落莊嚴肅穆,灰白的院墻寧靜素雅,千年古剎的厚重歷史感撲面而來。山門前蒼翠的古松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裊裊升起的香火更添幾分神圣與寧靜。這一刻,我屏住呼吸,任由心靈被這座千年古寺的莊嚴與壯美深深觸動。
重修后的百丈寺采用全唐式建筑風格,占地1200畝,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寺院按照臨濟宗“前松后緊”的布局,中軸線布局嚴謹,沿中軸線依次分布著牌樓、山門、接引橋、天王殿(虛懷樓、云海樓)、大雄寶殿、祖師殿、法堂(二樓師表閣、三樓藏經樓)、懷海堂等建筑;兩側配殿對稱,配有鐘樓、鼓樓、齋堂、大寮、禪堂、方丈樓、貴賓樓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體現《百丈清規》奠定的禪宗叢林典范。
唐代風格與現代重建結合。大雄寶殿為清代同治六年(1868年)遺存,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其余殿宇近年重建,采用青磚黛瓦、斗拱飛檐的唐代風格,同時融入禪宗樸質元素。
深藏于大雄山中的百丈寺,幾乎與世隔絕。素雅的色調,在莊重寧靜間,沉淀著歲月的痕跡。那似有皇家氣派的殿宇,盡顯氣宇軒昂,這正是當代人對其千年歷史的崇高致敬!百丈寺西、北、東三面環山,寺院坐落其中,恰似一把“太師椅”,風水極佳。
踏入寺中,眼前輝煌壯觀的建筑群宛如仙境。古色古香的殿宇宏偉莊嚴,既傳承著千年歷史底蘊,又彰顯著現代匠心,儼然一座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筑群,不愧被譽為“世外桃源”“中國一絕”,聞名于世。
天王殿及兩邊的虛懷樓和云海樓,本煥老和尚的師父是虛云,這兩個樓可能就是為了紀念虛云和懷海。
跨過層層殿宇,漫步于寺內,大雄寶殿的莊嚴肅穆、禪堂的靜謐安詳,無不令人感受到禪宗修行之路的深邃與艱辛,有張有弛,起落之間皆是智慧。祖師殿懷海堂內,供奉著懷海大師(大智禪師)的塑像,供后人敬仰緬懷。寺內的普濟橋(橋頭還立著一塊寫有“戒殺文”的牌子)、放生池以及池中悠然游動的紅鯉魚,寶鼎靜靜佇立,每一處景致都散發著獨特的禪意。
百丈寺內還珍藏著唐代皇帝賜予的“大智壽圣禪寺”匾額。據說,唐宣宗登基前,曾在此出家修行。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也曾到訪此地,寺廟后面石壁上“天下清規”四個大字,正是出自他的手筆,歷經歲月,字跡依然清晰如初,堪稱百丈寺的鎮寺之寶。此外,柳宗元、黃庭堅、蘇軾、周敦頤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跡與詩篇,不少日本、韓國的僧人也遠渡重洋前來朝圣,足見百丈寺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力。可惜此次我獨自游覽,只游覽了仿古的百丈寺,不敢上山瞻仰這些名人墨寶,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原以為紅葉是秋天的專屬,卻不料在百丈寺,藍天白云下的紅楓,即便在盛夏依然紅得艷麗奪目。
百丈寺被連綿大山與清幽環境環繞,與大自然完美相融,是尋覓心靈寧靜的絕佳之所。逛了一圈后再次站在寺前,仰望四周起伏的山巒,仿佛世間的喧囂都已歸于腳下。郁郁蔥蔥的竹海、潺潺流淌的溪水、老藤古木,勾勒出如詩如畫的景致。這份寧靜,讓人找到了心靈的棲息之所,即便身處塵世繁華,也能在此尋得內心的平靜。無論是尋求心靈慰藉,還是探索佛教文化,百丈寺都是不容錯過的圣地。在這里,既能讓心靈得到修行,又能深切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只恨自己對佛教知之甚少,寫不出好文字。
(2800 圖31 2025/5/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