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趙口述
電話鈴聲響起時,我正給陽臺的幾盆蘭花澆水。一個陌生號碼,歸屬地顯示在千里之外的北方。
“老班長,是我啊,李衛國!”那聲音像一把生銹的鑰匙,突然捅開了我記憶深處塵封多年的鐵門——是那個新兵連睡我下鋪、在抗洪搶險中和我背靠背堵過決口的李衛國。
整整三十二年,杳無音信
一、驚喜之后,愁云壓頂
掛掉電話,我的手心還在微微發潮。衛國說,他父親下個月八十大壽,特意邀請我去赴宴。
“咱們班的老趙、大劉都來,就缺你了!”他的語氣熱烈得像當年在炊事班偷喝的高粱酒。
可當激動褪去,憂慮像藤蔓一樣纏上來:
“三五百覺得沒面子”戳得我心頭發緊。退休金每月四千出頭,老伴的降壓藥不能斷,孫子的補習費月月要交。隨個厚禮?肉疼;隨少了?顏面何存?
另一個老兵的話又讓我鼻酸:“戰友情勝過親兄弟,一輩子的兄弟”。當年山洪暴發,他把我從塌方的煤井口拽回來的力道,至今烙在我手腕上。缺席他父親的壽宴,這情分還續得上嗎?
家里那件最體面的夾克還是兒子五年前買的。鏡子里白發稀疏、腰背微駝的自己,和相冊中那個穿軍裝英挺的小伙子早已判若兩人。老戰友們個個功成身退,而我大半輩子只是個普通科員——這差距,酒杯一端豈不原形畢露?
二、翻箱倒柜,翻出半生記憶
那晚我翻出壓箱底的舊相冊。泛黃的合影上,二十歲的衛國摟著我的肩,身后是烏蒙山蒼翠的輪廓。
老伴輕聲勸我:“人家特意找你,圖的是情分。帶點自己種的菜,情意比鈔票重。”
她指著一條高贊評論:有人建議帶土雞和青菜,“拿200塊錢也沒人笑話你”。這話像顆定心丸。
可更深的不安仍在翻涌。有老兵直言:“二十多年不來看老戰友,說明沒什么感情”。衛國轉業后仕途順利,而我扎根小城。
這些年他若真念舊情,何至于音信全無?更有人點破現實:“家屬若不認同,頻繁來往只會引發矛盾”。
老伴雖支持,但兒子早抱怨過我愛充面子亂花錢。
三、破局之道,在情也在智
躊躇間,一條智慧留言點醒了我:“就說身體欠安不便外出。若有人來看你,就是真朋友”。
我鼓起勇氣給衛國回電,婉拒時聲音發澀:“老哥,我腰椎病犯了坐不了長途車……”電話那頭靜了幾秒,隨即炸響:“等著!我帶老爺子來看你!”
一周后,敲門聲震動樓道。
門開處,白發蒼蒼的衛國父子風塵仆仆立在晨光里。他父親——當年來隊探親時給我們塞過紅糖糍粑的憨厚老人——緊緊攥住我的手:“娃啊,衛國說見不著你,這壽宴開著沒滋味!”
再看衛國腳邊:兩箱東北小米,三袋木耳,還有他手寫的回憶錄扉頁上赫然印著我們在礦井口的合影。沒有名煙名酒,只有滾燙的真心。
那晚三杯薄酒下肚,衛國紅著眼圈吐真言:轉業后忙事業焦頭爛額,家中老人多病拖累,蹉跎了半生才想起尋回最珍貴的東西。
原來歲月削去了我們的棱角,卻把情誼磨出了包漿。臨別時他塞給我一個信封,里面是返程車票存根——他早就買好了雙向的車票,赴宴或探病,只為不錯過我。
這場跨越三十年的重逢讓我徹悟:退休后的戰友情,貴在“我不麻煩你,你也別來麻煩我”的體諒,更貴在“你需要時,我翻山越嶺”的赤誠。
若你也接到久違的戰友來電,別讓銅臭銹蝕了真情——一袋新米、兩把春茶,足可告慰青春。
畢竟青絲白頭時,最難割舍的不過是一句“兄弟,別來無恙”。
您有失聯多年的戰友嗎?若有重逢機會,會如何選擇?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