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路遙,大家就會想到《平凡的世界》,想到他苦難的出身,覺得唯有真正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寫出這么優秀的作品。
當然他的成就確實斐然,他一生也確實也沒過過多少好日子,病危時妻子林達唯一一次來看他,還是為了離婚。
林達為此遭到了很多非議,覺得她這個女人心太狠,太涼薄。
殊不知在這段婚姻里,路遙身上這三點讓林達感覺很痛苦,放到現在女人們也難以接受。
在家庭中隱身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出生于陜西榆林市清澗的一個貧農家庭,雖然是長子,但是被過繼給延川縣的大伯,就為了能吃飽飯和讀書。
大伯夫婦確實很用心在照顧他,也努力供他讀書,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送他進學校已經是捉襟見肘了,沒錢再給他吃好的,因此在路遙的求學生涯里,饑餓一直伴隨著他。
讀完小學后,雖然考了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但大伯實在無力供他上初中,于是他想盡辦法求人,終于圓夢繼續上學。
可是吃飯對他來說仍舊是問題,好在他認識了一些朋友,大家互相接濟,也算是患難與共。
后來路遙還交了一個北京的女朋友,名叫林虹,可惜林虹覺得跟著路遙沒有前途,于是兩人分手了。
不過沒有失意多久,他又看上了林虹的好友林達,林達是福建人,但是父親是歸國華僑,母親是大家閨秀,對于路遙來說是個極好的妻子人選。
其實他找女友的標準很簡單,就是家里有錢,能供他讀書,讀書對他來說太重要了。
事實證明他看人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和林達確定戀愛關系并且明確要結婚后,林達就全心全意為了他好,每個月38元的工資除了必要的花銷,剩下的全給路遙花。
1978年,兩人結婚,生了女兒后林達不僅要上班,還要照顧女兒、做家務。
路遙是全然不管的,而且作息和她們也不一樣,自己的吃飯問題也胡亂對付,要么啃冷饅頭,要么去同事家蹭飯。
路遙的早晨從中午開始,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期間,他常常凌晨四點才擱筆,日上三竿才起床,這種晝夜顛倒的作息直接導致與林達的生活完全錯位。
有一次女兒發燒到39度,林達抱著孩子冒雨去醫院,中途因過度勞累暈倒在路邊,而路遙呢,連續幾個月足不出戶,連女兒生病住院都沒能及時探望。
這樣的生活,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喪偶式育兒”,丈夫可有可無,即便放在現代,也很少有女性能夠長期忍受。
據民政部2023年數據,因生活習慣差異導致的離婚占比達28%,而作息不和諧是其中最突出的矛盾點之一。
更嚴重的是,這種作息加速了路遙的健康惡化。他每天抽三包“紅塔山”香煙,煙霧繚繞中寫作的習慣,最終導致肝硬化腹水。
1992年住院時,醫生警告他必須戒煙戒酒,但他仍偷偷讓弟弟王天樂買煙,甚至在病床上用輸液管當吸管抽煙。
這種對健康的漠視,讓林達不僅要承擔經濟壓力,還要面對丈夫隨時可能倒下的恐懼。
如果只是不照顧家庭、專心寫作就算了,路遙還有很多窮親戚上門來求幫忙,讓林達不堪其擾。
花錢無度、無底線幫扶親戚
路遙的工資不算少,但是永遠不夠用,更不要說用在家里、妻女身上。
上世紀80年代初,他每月工資100多元,卻要花200元買煙,相當于現在每月燒掉1.5萬元。
這種消費習慣在當時的西安,足以讓一個普通家庭陷入赤貧。
林達每月38元的工資,除了維持母女倆的基本生活,還要承擔路遙的煙草開支,甚至路遙創作時的咖啡和稿紙費用。
最夸張的是,路遙為了營造寫作氛圍,堅持使用進口咖啡和高檔稿紙,這些開銷遠超家庭承受能力。
更讓林達崩潰的是路遙對農村親戚的“無底線幫扶”,他的陜北老家有四個父母(生父、養父、生母、養母)和七個兄弟姐妹,每個親戚都把他當提款機。
1985年,路遙的弟弟王天樂要結婚,他直接從林達的工資里挪用了800元,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
這種“扶貧式”的家庭負擔,讓林達多次在深夜偷偷流淚。
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過度幫扶原生家庭是導致城市婚姻破裂的第三大原因,而路遙的情況比數據描述的更嚴重。
最致命的是,路遙的經濟問題始終看不到改善的希望,盡管《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但獎金還不夠償還領獎時借的路費。
1992年他去世時,銀行賬戶僅剩1萬元,卻留下近萬元債務。
這種經濟上的絕望,讓林達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她曾對好友海波哭訴:“我不是在養丈夫,是在養一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
路遙與林達的婚姻從一開始就帶著時代的烙印,作為北京知青的林達,實際上也是個才女,寫文章、動員群眾的口才,考大學也是沒問題的,
可是她卻將機會讓給了路遙,自己工作供路遙讀書,這種奉獻精神在陜北農村遭遇了傳統男權的沖擊。
曾經她和路遙的感情就不被王家人看好,覺得路遙找一個本地不識字的更好,這樣才能更好地照顧家庭和丈夫。
但路遙偏偏就喜歡有才華、有氣質的知青,除了他功利性地覺得這樣的妻子能供他上學之外,或許他也追求靈魂的共鳴。
可是他娶到了有才華的妻子,卻只是壓榨她的價值,讓她困于柴米油鹽中,當一個賢良淑德的“好妻子”。
這種觀念沖突在路遙成名后愈發激烈——他要求林達放棄工作專職照顧家庭,而林達堅持要在雜志社實現自我價值,于是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這種矛盾在80年代的中國家庭中并不罕見,但路遙的固執和冷漠讓問題更加尖銳。
他要求林達當好妻子,可他并不想當好丈夫、好爸爸,為了創作他可以什么都不顧,這自然讓林達感到不公平。
在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時這種“不公平感”達到頂點,他在銅川煤礦閉關寫作的三年里,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連女兒的生日都不記得。
林達曾帶著女兒去礦區探望,卻發現路遙住在陰暗潮濕的窯洞,煙灰缸里塞滿煙頭,床上堆滿發霉的稿紙。那一刻,她徹底明白:在路遙心中,文學永遠排在家庭前面。
路遙用生命寫作的精神值得尊敬,但他對家庭的忽視、對經濟的無度揮霍、對健康的漠視,最終讓愛情在現實中支離破碎。
1992年, 林達向路遙提出離婚,這是一個被傷透了心的女性在最后的自我救贖,然而連自救她也失敗了。
因為路遙不同意離婚,一直拖著,直到7月時他想裝修家里彌補這些年對女兒的缺失的愛,然而本來就不好的身體因為裝修而更壞,病情加重被送到醫院。
住院期間,路遙的弟弟和好友輪番照顧他,林達只出現過一次,那一次她帶來了離婚協議書。
看到林達的舉動,周圍人都在背地里罵林達絕情,沒人想到20年婚姻里她是怎么熬過來的。
到11月17日,路遙徹底閉上了眼睛,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離婚協議也沒簽成,林達還得給他操辦葬禮。
可即便是仁至義盡,人們還是會被路遙臨終前那句“婆姨很關鍵”所影響,對林達頗有非議。
參考信息:厚夫. 路遙傳[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