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齊魯振興路
青春繪就鄉村圖
姚渡選調生山東調研全紀實
開篇
跨越山海的取經之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5年盛夏,6名來自姚渡鎮的年輕選調生帶著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跨越巴山蜀水,奔赴齊魯大地。在7天時間里,他們的足跡遍布青島、威海、煙臺。
3市10個特色鄉村,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山東實踐,用青春視角記錄下一個個鮮活的共富故事。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第一站
數字農田里的科技密碼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together !
東光明輝農業科技示范園見聞
"溫度22.3℃,濕度65%,光照充足..."在63.1畝的智能溫室里,電子屏實時跳動著各項數據。選調生驚訝地發現,這里的草莓不是長在地上,而是長在側面呈寶塔形的模具里——采用立體栽培技術后,產量提升300%!
"通過蔬菜菌類共植技術,我們實現了土地復合利用。"技術員指著溫室介紹道。在這里,物聯網系統自動調節水肥,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肥料。選調生們觸摸著智能灌溉系統的傳感器,真切感受到"數字農業"如何讓畝產突破傳統天花板。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第二站
千年漁村的非遺新生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together !
韓家民俗村的文化變現之路
“織呀嘛織漁網~”韓家民俗村中傳來村民動聽的歌聲。選調生走近才發現,原來觸發了民俗村小情景劇,幾位穿著花衣裳的村民正在邊織漁網邊把歌唱,吸引游客們紛紛駐足觀賞。
"去年我們接待了128個研學團,"村支書笑著說,"孩子們在這學做漁家面點,體驗貝殼畫,每人消費超200元。"通過開發非遺體驗工坊、打造民俗主題民宿,這個300畝的小村莊年收入突破千萬。選調生們參觀了可親手制作的漁網的互動教室,筆記本上記滿"文化IP打造""沉浸式體驗"等關鍵詞。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第三站
混合所有制的共富實驗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together !
產芝湖新村的"三股合流"模式
"我們村集體占股40%,但去年分紅拿了60%!"在萊夷印象共富公司的展板前,村會計老劉的講解引來陣陣驚嘆。原來,這里創新采用"土地+資產+運營"三方入股模式:村集體出地和品牌,國有公司投建產業園,專業團隊負責運營。
選調生們算了一筆賬:通過盤活閑置農房發展文創產業,村里去年新增就業崗位83個,連80歲的王奶奶都在非遺工坊找到了粘花生的活計。"這不就是總書記說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嗎?"選調生在座談會上激動地說。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第四站
杏花村里的綠色經濟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together !
貝草夼村的"紅綠雙拼"之道
六月的貝草夼村,杏樹上已結出青果。村支書指著漫山遍野的杏林介紹:"春天1.5萬棵杏樹開花時,每天要接待5000多名游客。"選調生們發現,這里的農家樂菜單很有講究——杏花餅、杏仁茶等特色食品能延伸產業鏈,而地下交通站紀念館則讓紅色研學與生態旅游完美融合。
在剛剛入選全國"村晚"的鄉村大舞臺前,文藝隊長正帶著村民排練節目。"環境好了,游客多了,去年我家民宿收入有8萬多!"村民馬大姐的話讓選調生們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真的能變成金山銀山。
Let's go on a research trip
終章
青春答卷正當時
7天,2000公里,10個振興樣本...返程的動車上,選調生們的討論熱火朝天:
"咱們鎮能不能試點智慧大棚?"
"姚渡的客家龍文化是不是也能打造IP?"
"集體資產盤活可以借鑒'混合所有制'..."
帶著山東經驗的"種子",這群年輕人已開始謀劃如何讓它們在巴蜀大地生根發芽。正如選調生代表在總結會上所說:"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了這些鮮活樣本,我們更有底氣在鄉村寫下自己的解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