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畫的畫!快看!”三歲的桐桐舉著一張涂滿彩色線條的紙,小臉興奮得像朵小花。我頭也沒抬,眼睛粘在手機上,脫口而出:“哇!寶寶真棒!太厲害了!”桐桐心滿意足地跑開了。
這樣的場景,在我家上演了無數次。搭積木?“真棒!”哼首歌?“真棒!”甚至自己啃完一塊蘋果,也能收獲一句響亮的“真棒!”我以為,這就是愛的鼓勵,是自信的基石。
那時的桐桐,像只快樂的小麻雀,嘰嘰喳喳,在家里的每個角落撒歡。我暗自得意:看,我的“夸獎教育”多成功!直到去年九月,她踏入幼兒園的大門,一切都變了。
那個曾經神采飛揚的小人兒,仿佛被抽走了靈魂
老師委婉地告訴我:“桐桐很乖,就是太安靜了。小朋友一起玩,她總是站在圈外看著;上課回答問題,她明明會,小手卻像被釘在腿上,怎么也舉不起來。”我的心猛地一沉。
更讓我揪心的是幼兒園的第一次“小小故事會”。《三只小豬》的故事,我 已經給桐桐講了很多遍了,桐桐也背得滾瓜爛熟,表演得活靈活現。可到了那天,輪到她上臺時,她小臉煞白,身體微微發抖,死死拽著老師的衣角,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最終哭著跑下臺,撲進我懷里,抽噎著說:“媽媽…我說不好…小朋友會笑話我…我不棒…”
“我不棒…”這三個字像冰錐,狠狠扎進我心里。那個被我無數句“真棒”高高捧起的孩子,怎么摔得這么重?
那一刻,我引以為傲的“夸獎”城堡轟然倒塌,廢墟下壓著孩子搖搖欲墜的自信心。我徹夜難眠,到處尋找答案,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那廉價又泛濫的“你真棒”、“太厲害”,就像一陣抓不住的風,吹過就散了。
孩子根本不知道她“棒”在哪里!這些空泛的評價,沒有為她指明方向,反而讓她在離開我的“夸夸圈”后,面對真實的世界時,茫然失措,覺得自己“不夠好”,才得不到認可。我那所謂的“愛”,竟成了她自卑的推手!
還好我及時醒悟,沒有在這條“浮夸”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那天,桐桐用彩泥捏了幾個歪歪扭扭的小圓球,粘在紙上,興沖沖地跑過來:“媽媽!我的彩色毛球畫!”那句“真棒”幾乎要條件反射般沖口而出,可看著她亮晶晶的、帶著一絲不確定和渴望被真正“看見”的眼睛,我硬生生卡住了。
我張了張嘴,除了“真棒”、“好看”,腦子里一片空白!挫敗感瞬間淹沒了我。就在這時,我想起來朋友送的《賞識力 夸孩子我有1000句》,書上都落了一層薄灰,我毫不猶豫地翻開了它,期望著它能夠給我帶來奇跡。
這本書沒有高深莫測的理論,它直接給了我一個裝滿“具體贊美”的百寶箱!我迫不及待地翻找著。在“藝術創作”這一章,關于“手工/繪畫”的情景,它列了十幾條現成的“解藥”:
“哇!桐桐,你用了這么多種顏色來捏小毛球,像彩虹一樣絢麗!(描述細節)”
“你把藍色和黃色的小毛球挨在一起,這個搭配好舒服呀!(指出具體選擇)”
“媽媽看到你捏這些小圓球的時候,手指特別有耐心,一個一個搓得這么圓!(強調努力過程)”
我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夸獎,不是給成果貼個“好”的標簽,而是要像一個細心的向導,把孩子努力的過程、獨特的想法、克服的小困難,一點一點、清晰地指給她看!讓她知道,她的價值藏在這些具體的閃光點里,而不是一句虛無縹緲的“棒”。
第二天,當桐桐又獻寶似的拿出一幅畫(依舊是幾個彩色小圓點)時,我深吸一口氣,蹲下來,指著畫紙,努力模仿書里的“獨孤九劍”:
寶貝,媽媽看到你今天畫畫用了好幾種新顏色!(描述事實)
這個小粉點和紫點靠得這么近,像在說悄悄話呢,真有趣!(賦予想象,指出細節)
而且,你捏顏料的時候,小手比上次穩多啦,都沒弄到衣服上!(強調進步和具體行為)
就這樣,奇跡發生了!桐桐的小臉先是怔住,隨即眼睛像被點燃的小星星,瞬間亮了起來:“媽媽!你看到我的新顏色啦?粉紅和紫色是好朋友!我…我這次很小心!” 那份被精準“看見”的驚喜和隨之涌起的自豪感,幾乎要從她的小身體里溢出來。原來,她渴望的不是空洞的贊美,而是被真正理解和欣賞!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把育兒路上的無數個“小水坑”都標注了出來,并提供了實用的“墊腳石”。
從“自己穿衣服扣錯扣子”到“主動把玩具分給哭泣的小伙伴”,從“第一次完整復述故事”到“摔跤了沒哭自己爬起來”……
1000句精心設計的話術,覆蓋了孩子成長的各個細微瞬間,就像一本隨時能查閱的“育兒急救手冊”。
更貼心的是,每個小主題前都配有“情景分析”,短短幾行字,像撥云見日般講透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密碼。
比如關于“復述故事”,書里點醒我:重點不是夸籠統的“講得好”,而是夸她“記住了大灰狼撞房子的關鍵情節”、“學豬媽媽說話時聲音粗粗的好有趣”、“最后那句‘大灰狼被燙跑啦’說得特別響亮有力”。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好”的具體標準是什么,知道下次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從而建立起扎扎實實的語言自信。讀懂了這些“為什么”,我再運用書里的話術時,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心里透亮,知道這樣夸才能真正滋養到孩子。
我像尋寶獵人一樣,開始帶著這本書的“秘籍”,用心去捕捉桐桐身上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
她笨拙地自己穿襪子,我不再說“真乖”,而是說:“桐桐,你今天自己把襪子的腳后跟對準了穿進去,穿得又快又正!(描述具體成就)”
她主動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撿回筐里,我不夸“真懂事”,而是說:“謝謝你幫媽媽把積木送回家,這樣我們走路就不會絆倒啦,你真是家里的‘安全小衛士’!(指出行為帶來的積極影響,賦予角色)” 每一次,我都努力讓那句夸獎像放大鏡一樣,清晰地照出她那個值得被肯定的“點”。
改變,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生根發芽
最明顯的是送她去幼兒園時,她不再像以前那樣緊緊抓著我的衣角不撒手,而是會松開手,挺起小胸脯,甚至回頭跟我揮揮手。
老師驚喜地告訴我,桐桐像變了個人:課堂上小手舉得高高的,聲音也洪亮了;區角活動時,她不再是旁觀者,開始主動邀請小朋友一起玩“小醫院”;更讓我眼眶發熱的是,在班級“才藝小舞臺”上,她竟然主動報名,大大方方地唱完了整首《小星星》!
回家后,她興奮地抱著我說:“媽媽!今天我唱歌,聲音像書里說的小喇叭!老師夸我‘站得直,歌詞記得牢’!”
那份從心底里透出來的篤定和光彩,是任何空洞的“你真棒”都無法給予的。更意外的是,她開始“反哺”我!爸爸給她修好了壞掉的玩具小車,她像個小大人一樣,認真地觀察后說:“爸爸,你用小螺絲刀轉啊轉,像醫生一樣,就把小車的‘病’治好啦!你的手真巧!” 那一刻,我清晰地看到,觀察力、表達力、感恩的心,這些最珍貴的品質,正在“會夸獎”的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回望那段因錯誤夸獎而黯淡的日子,我無比清晰地認識到:桐桐從來不是天生“自卑”。她缺的,是我這個媽媽缺乏的一雙慧眼——一雙能幫她撥開迷霧,清晰看見自己身上那些星星點點光芒的眼睛;缺的是一把鑰匙——一把能精準打開她自信之門,讓她聽見自己內在力量的鑰匙。
《賞識力 夸孩子我有1000句》正是這樣一本樸實無華卻力重千鈞的“育兒指南針”。它的價值不在于價格(不到一頓外賣的錢),而在于它直擊了萬千像我一樣“愛在心口難開”、“夸不到點子上”的父母的痛點。
書里那分門別類、細致入微的1000句具體話術和畫龍點睛的情景分析,就像手把手地教會我,如何把那些浮于表面的“糖衣炮彈”,轉化為能真正沁入孩子心田、滋養其自信根基的“陽光雨露”和“清泉活水”。
【凌晨爸媽】夸孩子我有1000句懂賞識力的父母育兒有邊界感
精選
¥29.9
打開百度APP
立即掃碼購買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樣,面對孩子期待的眼神卻只會干巴巴地說“真棒”;如果你也困惑為什么孩子越夸反而越畏縮、越依賴;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能真正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由內而外地散發自信的光芒,那么,《賞識力 夸孩子我有1000句》這本枕邊書,值得你擁有。
好的夸獎,不是哄孩子開心的蜜糖,而是遞給孩子的望遠鏡——讓她能清晰地看見自己身上每一處細微的光。當孩子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光芒,她自然會挺起胸膛,勇敢地走向屬于她的星辰大海。這本教我遞出“望遠鏡”的書,是我育兒路上最慶幸的遇見。
#圖文帶貨訓練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