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的老鄉都知道,玉米想高產,密植是條道兒。可有人覺得越密越好,結果棒子小、稈子倒,產量反降。
吉林農科院試過“先玉335”,密度5500棵時畝產最高。種到6500棵就不行了,風一吹成片倒,畝產跌到810公斤。這說明密植有講究,不是種子撒得多就增產。
頭一件事,得挑對種子。要選葉子往上長的耐密品種,像“鄭單958”“登海605”。
這種品種不擋光,稈子硬實,密植也不容易倒。要是用老品種密植,大概率要吃虧,最后收成全倒伏。
苗子密了,水肥得跟上。
密植的地,水肥得比稀植多30%以上,不然苗會“餓肚子”。玉米長到大喇叭口時,得趕緊追肥,這時候最需要營養。
干旱地方沒灌溉別硬密植,苗子缺水會旱死,白忙活一場。最好配上滴灌或噴灌,好地有水肥,密植才穩當。
播種方式也重要,別行行一個距。試試寬窄行,寬行八十厘米,窄行四十厘米,通風透光好。播種機得準,保證苗齊苗勻,別讓大苗搶了小苗的陽光。
密植地里濕氣大,病害蟲災易發生。
玉米螟、大小斑病要早防,經常下地看,別等蔓延了才治。
用藥得選高效低毒的,別傷了莊稼,也護著土地。不同地方不一樣,不能照搬密植數。東北黑土地肥雨水足,一畝5500到6500棵能扛住,增產明顯。
黃淮海地區夏天熱,得看水利,一般4500到5500棵合適。西北旱地水金貴,沒水澆就稀著種,3000到4000棵保穩當。山西呂梁山有老農說,旱地硬密植是跟自己較勁,收成全空稈。
咱農民的老經驗有道理,看苗情、觀地力,別跟風瞎種。但也得結合科學,種子包裝上的推薦密度是基準,別忽視。肥力高的地可加百八十棵,旱地就減200棵,靈活調整。
建議留塊小地做試驗,不同密度種兩年,看哪個產量高。密植是個精細活,多觀察多記錄,摸清自家地的脾氣最重要。我個人覺得,種地不能急,密植增產得一步步來,急了容易出錯。
現在就行動:翻出種子看看推薦密度,瞧瞧地塊肥瘦定增減。有灌溉的地塊想想咋改寬窄行,沒水的旱地別急著密植。
拿不準的地方,咱評論區多聊聊,各地情況不同,互相支支招。玉米要高產,密植是關鍵,但得科學種、因地制宜,別盲目求密。記住了,合適的密度才是好密度,穩當多收比啥都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