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 璐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一紙聲明,打破了車圈猜疑;董事長親自出面回應,進一步澄清了真相。
6月20日上午,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在媒體溝通會上,就員工持股問題作出回應,稱員工持股計劃的方案設置對所有參與者都是一樣的,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普通員工,不存在高管全額退款的可能。
事情源起于前幾日有網文稱:廣汽埃安員工當初認購的股權,如今估值嚴重縮水,從6月底起,員工將要開始償還本金,如果強制清退認購資金,只能拿回42%,但是高管已經提前知曉。并稱有管理層獲得了全額退款,并且補償了利息。
隨后,該消息在網上不斷發酵,甚至演繹出“汽車圈恒大”之說。
6月16日晚,廣汽埃安發表聲明,表示網絡上關于廣汽埃安員工持股的不實信息,毫無事實依據,純屬惡意謠言,“有關廣汽埃安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目前亦依法依規處在正常推進中”。
次日晚,廣汽埃安進一步發聲,稱法務部已經報警,還亮出報警回執單。
連已經退休的廣汽埃安原總經理古惠南也通過微博發聲:“我雖然已經退休了,仍然和大家一樣履行股改所簽訂的協議,沒有收回本金,繼續如期支付利息。”
廣汽的員工股權激勵政策于2022年便已制定,當時埃安679名員工、廣汽研究院115名科技人員,合力出資17.82億元,約定鎖定期為5年,2027年屆滿。
離到期還有約兩年,為何此時暴發這場風波?
埃安內部人士的說法是,部分要離職員工想撤出投資,提前贖回本金,但鎖定期未到,事情由此引發。
《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股權激勵的激勵對象,自取得股權之日起,5年內不得轉讓、捐贈。在職激勵對象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企業收回激勵股權。
“我們跟廣汽埃安和廣汽研究院的持股員工深入交流過,目前員工支付利息和本金是沒有問題的,如實在有困難,公司也會盡力給予幫助。”馮興亞說。
謠言止于此,真相得到澄清,但這場風波一定程度上,讓人們更關注廣汽埃安當前處境。
2024年廣州車展上,廣汽集團發布并啟動“番禺行動”,對自主品牌埃安、傳祺、昊鉑的采購、研發、營銷等環節,實行一體化改革。今年7月1日,自主品牌全面一體化將正式落地運營,屆時實現人財物、產研供銷集中調度,精簡高效地響應市場需求。
在這場改革中,埃安是否會迎來命運轉折?
上市不是為了錢
“現在并不是廣汽埃安上市的最佳時機。”6月20日,馮興亞再次重申,“目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將估值做大,尋找合適時機再進行資本運作,形式上可能包括繼續推動上市,或者集團收購等。”
2021年,廣汽集團開啟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埃安是其新能源發展的重要載體。
當時,廣汽集團通過現金增資、資產注入、現金購買等方式,對埃安的內部資產重組整合,將純電新能源領域的相關研發人員、無形資產、固定資產等注入埃安,使埃安具備純電新能源汽車研產銷一體化能力。
次年3月,廣汽埃安采取非公開協議增資的方式,對包括廣汽研究院在內的近800名員工實行股權激勵,同步引入誠通集團、南網動能、廣州愛安等戰略投資者,共增資融資25.66億元。
同年9月,在埃安品牌之夜和中國第一超跑發布會上,新品牌Hyper昊鉑連同首款車型Hyper SSR亮相,埃安旗下高端豪華電動車品牌由此誕生。
但隨后,廣汽集團在“番禺行動”中聚焦組織整合,實行自主品牌一體化,將昊鉑品牌獨立,成為集團旗下的豪華品牌,從而減弱了埃安的獨立性。由于改革尚在過程中,埃安的定位與任務有待進一步落實。
此番埃安員工股權風波,就源于內部改革附帶而來的動蕩。
一方面,員工持股原本是激勵計劃的一部分,但現在埃安IPO未能成行、估值縮水,員工原本期待的股票紅利失效,卻又無法解約。另一方面,有消息稱不少員工是用貸款認購,如今已到償還本金的時間。雙重原因增加了持股員工的壓力。
不過,其內部人士稱,傳言中的“高管有特殊優待、現階段已退出”,是不可能的,這屬于違法行為。
很多企業實施員工股權激勵,埃安開始執行之際正是混改之時。通常,公司在制定股權布局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當前的組織架構、未來3或5年要實現的組織架構、控制權保持以及發展戰略規劃。
只不過,在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實施后,埃安接下來的發展,并未按預期進行。
本來,混改與資產重組,幾乎已為埃安鋪好了上市之路。2022年,埃安準備沖刺科創板新能源汽車第一股,預計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上市。但此后它接連出現變動,導致上市難度升級。同一時間里,其它新能源車企或去港股或去美股IPO。2024年8月,埃安透露消息稱正轉戰港股。
然而,彼時古惠南卻表示,當下不是IPO的好時機,IPO不是為了融一筆錢,公司并不缺錢,核心是要解決體制機制的問題。埃安的IPO進程,主要取決于市場能否回暖。
至今,埃安的IPO幾無進展,有員工原本指望公司上市后,能實現一本萬利,但現在黯然失落。不過,馮興亞表示,未來員工退出的渠道也會多樣,除了上市或集團收購,也可以以股東方式獲得企業分紅。
埃安的IPO經歷并非個案。放眼新能源汽車行業,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上市之行普遍推遲。去年在美股上市的極氪,也將在吉利集團整合大計中退出股市。
B/C端分離,急需爆款
今年5月,埃安銷量為1.83萬輛,同比大幅下滑39.91%;前5個月,銷量為8.88萬輛,同比減少11.77%。
銷量減少,主要與車型數量有關。
去年下半年,埃安先后密集推出V霸王龍、RT等全球車型。但今年腳步放緩,至目前只有一款UT于2月上市,6.98萬元起售,是一款定位6萬元級的純電小車。埃安方面期待它成為走量車型。
但號稱“價值清場”的埃安UT,上市首月銷量只有4980輛,在10萬元以下電動小車領域沒占得多少紅利。而競品如吉利星愿、五菱繽果(參數丨圖片)、比亞迪海鷗等,上市首月均超萬輛。5月,埃安UT在小型轎車銷量中排序老六,為3724輛。
原本埃安內部對UT滿懷信心。在A級車市場,UT的空間較大,智能化層面設計了安全冗余,把倒車AEB裝進這款小車。埃安管理層曾放話稱,UT將改變A級車市場生態。
然而,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太快,幾乎不給產品躊躇的時間,必須上市即爆才能穩住優勢。誰也沒想到,本來集空間、配置和價格優勢于一身的埃安UT,一上市就趕上行業新一輪價格戰,在競品一頓降價猛擊下,其銷量不及預期。
當前,埃安碰上產品生命周期的切膚之痛——在激烈的競爭之下,這個周期越來越短。
“開發周期已經從36個月縮短至24個月,全新平臺、全新動力總成、全新車型、全新工廠開發的納米01(2024年1月上市)將周期縮至16.5個月。”東風汽車研發總院院長楊彥鼎在接受幫寧工作室采訪時表示,這還不是極限,以后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其壓至13個月。
在價格和需求方面,車企在產品初期就要考慮到,定價是否符合幾個月后的市場需求、是否能做好交付和服務,爭取把產品的生命周期拉得更長。
“番禺行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升效率。據廣汽集團公布的最新進展,其大研發體系改革后,通過平臺化、模塊化、數字化開發,產品研發周期從26個月縮短至18-21個月,研發成本降低10%以上。
廣汽研發一體化后,新產品規劃和儲備豐富,讓埃安還有很大機會。下半年,霸王龍、RT將迎來升級改款,霸王龍增程版(埃安首款多能源戰略車型)、全新中型MPV、全新緊湊型SUV也將面世。
現在的埃安,急需一款受大眾認可的走量新車型。
此外,下半年,埃安將啟動B/C端品牌全面分離戰略,為不同用戶打造專屬車型、渠道以及運營。6月20日,馮興亞透露,埃安將在B端打造一個新的品類。此舉一方面利于鞏固B端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利于埃安專注突破C端消費市場。
繼去年發布新“AION”字母標、推出3款C端全球戰略車型后,廣汽埃安C端銷量占比提升,但B端的業務也不能放棄。
沖不沖高端
外部競品在狂轟亂炸,而埃安內部在改革動蕩。
“目前,自主品牌一體化改革的分工還未完全確定,各品牌之間的會議上,大家都為自己爭取資源。”有內部人士對幫寧工作室透露,廣汽集團的采購、研發領域已完成部署,6月將落實品牌營銷等領域,從外部調任高層負責人。
比如,昊鉑原是埃安旗下豪華品牌,其設計、三電、智能化、營銷等出自與埃安同一個團隊。現在,昊鉑獨立為廣汽集團的豪華品牌,與埃安平行,各項資源或將重新規劃。
今年3月,在昊鉑HL預售發布會上,馮興亞表示,未來3年,將不設上限地支持昊鉑品牌發展,把廣汽集團頂尖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投入到昊鉑中。
此前,昊鉑是埃安沖高之手,但現在沒有它了,埃安是否還要走高端路線?
如果繼續沖高,一是難度大,二是勢必和昊鉑沖突。
過去兩年,埃安好不容易打造出昊鉑品牌,在高端市場有了一定聲量,雖然從銷量來看不算十分成功。
目前,昊鉑有GT、HT、HL、SSR等4款車型,5月銷量為1500多輛。其中,GT價格來到15萬元,與高端漸行漸遠。今年4月上市的HL是大六座SUV,其大小和軸距均接近全尺寸SUV,但對比其它品牌的9系產品,其26.98萬元起的價格相當便宜。
廣汽昊鉑今年會投放6款新車型,下半年有全面升級的昊鉑GT、昊鉑品牌首款高端豪華轎車、昊鉑SSR賽道版以及昊鉑HT增程版。
然而,埃安如果不走高端路線,只在當前價格區間內打轉,那么盈利是個難題。曾經,即在2023年銷量巔峰時期,埃安曾有兩個月實現階段性盈利。但現在縱觀10萬元級市場,無論哪個角落都硝煙彌漫,要想在此掀起風浪,難上加難。
當下這輪價格戰,埃安實質上在無奈地跟進。6月12日,埃安發布“618狂歡——全系一口價”,主要集中在4款車型:埃安Y 7.98萬元起,小車AION UT 5.38萬元起,中型電轎AION RT 9.18萬元起,SUV埃安霸王龍9.48萬元起。
它還有多大的降本空間,來支撐價格戰?數據顯示,埃安國內3個工廠加上泰國工廠,產能共65萬輛,而前5個月,它的總產量是10.4萬輛,產能利用率約為40%。回看2022年,埃安的產能利用率高達160%,全天22小時生產。
在廣汽集團一季度財報中,凈利潤延續了2024年的虧損走勢,凈虧7.32億元,不得不說,其中有埃安的影響。毛利率方面,相比傳統車企同行,如上汽的8.13%、長安的13.86%,廣汽集團一季度僅為0.21%,且同比下滑6%。
往下扎得越深,向上就越難。埃安在10萬元級市場深耕多年,品牌形象和市場定位早已占據消費者心智,可能一時難以摘掉低價的標簽,無法以高端覆蓋。
行業巨變下,廣汽這艘大船轉換航道,勢必經歷陣痛,讓埃安也在重壓下前行。5月28日,埃安在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出,2025年將堅持創新引領,開啟新一輪高速增長,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品牌。
或許在廣汽集團完成統一部署、實現一體化經營后,埃安能更精準地找到位置和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