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戰略
作者 | 勝馬財經 許可
編輯 | 歐陽文
2024年,乳業受供給過剩、需求走弱、庫存偏高三重因素壓制,導致生鮮乳價格持續下跌,行業競爭格局進一步惡化。
龍頭企業的業績表現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周期寒冬的寒冷溫度。2024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品牌營收分別同比下滑了8.24%、10.09%、8.33%;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18.94%、97.83%、25.36%。
據了解,2024年是伊利上市以來唯一一次營收出現負增長,即使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幾乎對中國乳業造成毀滅性打擊的一年,伊利當年營收仍然實現11.87%的正向增長。因此,這也側面反映出當前乳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從長遠來看,中國乳業幾經浮沉,每次周期中,頭部企業總能借助供需周期建立并鞏固份額和供應鏈優勢。而這一次,當行業步入“最冷周期”,伊利能否像過去那樣,在供需重構中攥緊下一個增長周期的鑰匙?
寒氣與求變
近二十年,中國乳業歷經多輪周期,但本輪周期調整時間之長,遠超行業想象。從2022年開始,中國乳制品行業零售總額增速轉負,此后行業需求端持續疲軟。
2024年,伊利實現營業收入1157.80億元,同比下降8.24%;歸母凈利潤84.53億元,同比下降18.94%。對于營收和利潤的大幅下滑,伊利在財報中解釋稱:短期內,乳品消費規模較上年同期有所縮減,乳品市場處于階段性供給過剩。國內原料奶供應量增長超過需求量增長,導致供需不平衡,帶動乳品零售價格下行。
當前,伊利業務主要涵蓋液態奶、乳飲料、奶粉、酸奶、冷凍飲品、奶酪等幾大產品系列。其中液體乳產品占總營收超過60%,也是伊利業績下滑的主要因素。2024 年,伊利液體乳產品營收為750.03億元,同比下降12.32%;此外,冷飲產品營收為87.21億元,同比下降18.41%;而占第二大收入來源的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卻實現了正向增長,營收296.75億元,同比增長7.53%。
如果從市占率方面來看,伊利液態類乳品、成人奶粉零售額市場份額、冷飲業務市場份額均為國內第一,但整體業績仍然呈現出下滑趨勢。由此可見,作為乳業龍頭,伊利的核心業務與行業走勢密切相關,尤其是占營收大頭的液態奶業務。
通常而言,在行業下行周期時,行業龍頭會開啟一系列降本增效的動作,伊利也不例外。
數據顯示,2024年伊利投入到銷售、管理端的費用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銷售費用同比下降2.61%,管理費用同比下降13.37%,兩項費用共省出12.79億元。得益于降本增效措施的推行,2024年伊利股份整體毛利率升至34.03%;而在今年一季度,伊利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同比下降7.02%、14.43%,這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司一季度扣非凈利的大幅增長。
伊利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本輪調整主要是受到上下游共同波動的雙重影響,這些變化是在所有乳企的預期之外。目前行業最艱難階段已過,從春節及節后市場表現來看,預計2025年國內消費品行業仍將處于漸進復蘇過程。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伊利總營收為330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液體乳和冷飲類業務營收分別下滑3%、5%,已出現收窄跡象;奶粉業務同比大增19%,對整體業績帶動作用明顯。
尋找第二曲線
從2024年報和今年一季報來看,奶粉業務正成為伊利股份為數不多的增長亮點。
伊利在年報中稱,由于龍年效應,報告期國內新生兒數量達到954萬人,較上年增加52萬人,帶動一段嬰幼兒奶粉正增長。其中,“金領冠”品牌嬰幼兒奶粉營收實現逆勢雙位數增長;“佳貝艾特”與“悠滋小羊”羊奶粉營收逆勢增長,公司羊奶粉持續保持全國羊奶粉市場份額第一。
由此可見,雖然行業周期形勢嚴峻,但對于乳業公司而言,多元化布局仍是緩解周期陣痛的解藥。
其實,早在2018 年,伊利就開始著手多元化布局。2019年,伊利推出了伊刻活泉,定位高端礦泉水品牌。2023年,伊刻活泉將觸角延伸至無糖茶,推出中國首款旋蓋式現泡茶。今年初,伊利又推出“抹春綠茶”、“清香烏龍”兩款無糖茶新品,并宣布伊刻活泉第二條茶飲生產線已在湖北黃岡投產,日產能突破110萬瓶,旨在覆蓋整個南方市場。
此外,面對寵物經濟的爆發,伊利在2021年成立了寵物食品品牌依寶,主打寵物腸道健康、高端牛奶同奶源等概念。目前產品線包括寵物牛奶、益生菌干糧、貓罐頭等,已經入駐了各大電商平臺,并在線下與連鎖品牌心怡寵會員店、Q萌等寵物店展開合作。
面對銀發經濟賽道,伊利和同仁堂合作,推出了欣活紓糖膳底配方奶粉、欣活骨能膳底配方奶粉、輕慕紅參煥活奶粉、舒化安糖健無乳糖牛奶等多款功能性營養品。
四處出擊的背后,可以看到伊利希望告別對于乳制品的依賴。相比之下,雀巢、達能雖然名為乳企,實際上早已是跨品類的綜合食品飲料制造商。例如雀巢旗下就包括咖啡、寵物食品、嬰兒食品及保健品、烹飪食品、奶制品及冰淇淋、糖果、瓶裝水等,其中乳制品業務每年為雀巢創造的收入已低于20%。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伊利在不斷拓展業務邊界,但當前營收依然主要來自液態奶、奶粉和冷凍飲品貢獻,其他板塊的戰略布局雖然看起來如火如荼,但目前對于公司業績的改善作用仍十分有限。
這種“第二增長曲線”與主營業務體量的失衡,也是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中國乳業縮影——當雀巢非乳制品業務占比超過80%時,伊利能否在存量市場中劈開一條多元化道路,是比周期復蘇更為緊迫的命題。
大象轉身
海爾張瑞敏有過一句名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復盤中國乳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時代的紅利。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過去三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國人對于健康的愈發重視,多個要素共同作用,催生了中國超過30家乳業上市公司,伊利、蒙牛等企業更是借助這股浪潮,快速壯大,成就了一段高速增長的神話。
然而,受經濟環境影響,居民對于牛奶的需求已經逐年下滑。近三年,中國居民牛奶消費持續下降。尤其是2022年,液態奶消費量下降幅度達到8.6%。如果說,短期的供需變化是導致伊利、蒙牛等業績變動的主要因素,那么更深層次的考驗,則在于市場已經進入存量時代,未被滿足的消費需求只會越來越少。
此外,與歐洲和美國相比,中國的奶制品種類相對有限,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而且隨著新消費人群的變化,現制咖啡與現制茶飲將不可避免地對國內的液態奶市場形成壓制,進一步壓縮乳企利潤空間。
面對這樣的趨勢,伊利、蒙牛等傳統巨頭,如何在存量市場挖掘新需求,如何打造滿足新消費人群的產品,是未來能否保持高增長的關鍵。
此外,對于跨界尋找新的增長引擎,乳企們依然面臨各種存量博弈。以伊利礦泉水業務伊刻活泉為例,目前農夫山泉、娃哈哈、怡寶等品牌早已占領用戶心智,用戶對于新品牌認知有限;即使是無糖飲料賽道,農夫山泉旗下的東方樹葉、新勢力元氣森林,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其他類似于寵物經濟、銀發經濟等賽道,伊利面臨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
這些新的賽道,對于新玩家來說,未必沒有機會,但對于伊利這樣一家營收超千億、利潤接近百億的大型龍頭企業而言,要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成為新賽道頭部玩家,才能真正打開增長空間。對于伊利、蒙牛這樣的巨頭而言,每一次轉身都如同大象起舞,艱難且充滿風險。在跨界且進入到一個新領域時,面臨的不僅是產品結構的調整,更是一場涉及供應鏈、品牌認知、組織架構的全方位變革。
勝馬財經出品人周瑞俊認為,面對重重挑戰,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這條道路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不過,這場轉型之戰也勢在必行,因為這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將對中國乳業乃至整個消費市場的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END
勝馬財經誠意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