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初,為了對抗西方霸權,中國、俄羅斯、印度曾想要聯手組建一個“鐵三角戰略”,只是被寄予厚望的中俄印三角如今卻未能經得住考驗,但不知不覺,中國竟然已經布局了一個全新的“大三角”,那么,這個大三角是什么?未來又將對全球格局產生什么影響?
從愿景到停滯的中俄印三角
中俄印三角是1998年俄羅斯時任總統提出的戰略構想,試圖通過聚合中俄印三國的力量,構建“東方鐵三角”。從地理上來看,俄羅斯地跨亞歐大陸位于最北方,中國處在亞洲大陸最東方,印度位于南方,三點連線便可覆蓋整個亞洲,同時可延伸至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歐洲,當時這一“中俄印三角”被視為是多極化世界的重要設想,被普遍視為是對沖西方霸權的新興力量。尤其是隨著中印經濟突飛猛進,已然是世界最主要的經濟體,俄羅斯又提出了“向東看”戰略,更凸顯了中俄印三角的戰略重要性。
但最終這一戰略機制還沒成型,就走向了破裂,為什么?首先,中印之間的地緣關系太過于復雜,比如在藏南等邊境上的領土爭議,加勒萬河谷等沖突事件給雙邊關系造成的負面影響等,在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之前,中印都不會輕易邀第三方參與增加問題的復雜性。
其次印度雖然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但本身又在大國間左右搖擺,比如深化與美日澳的合作,同時又在俄羅斯遭到西方制裁背景下,大量購入俄油,這種經濟上依賴中俄,戰略安全上靠美的投機策略,嚴重缺乏信任度。
雖然俄羅斯自俄烏沖突爆發后,加快了東轉步伐,更依賴中國市場和印度能源需求,但其本身在區域和全球的影響力正在下降,在無法提供足夠戰略價值的情況下,在相關合作機制中也將更加被動。美國則試圖通過印太戰略捆綁印度,導致中俄印的合作空間被進一步削弱。
加上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新興合作平臺的組建,更取代了中俄印三角的部分功能,導致這一三角戰略最終走向破產。
雖然中俄印三角已經失效,但我國近年來卻正在組建新的“大三角”戰略,有望成為撬動全球格局的新支點。
中國“大三角戰略”已形成
全新的“大三角戰略”,是以中國為樞紐,聯合東盟和海合會組建新關系結構。東盟指的是東南亞包括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文萊以及菲律賓10個國家組建的東南亞國家聯盟,聯盟成員國涉及總面積449萬平方公里,人口超6.7億。東盟是我國最重要的戰略伙伴,自2009年我國便成為了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2014年雙邊貿易額高達6.9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占我國外貿總額的15.9%,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正在進一步強化區域產業鏈的協同,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和優先方向,中國與東盟正在通過交通互聯、經貿合作、金融協作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度對接,這種密切的經濟關系,也讓雙方在未來合作中更具穩定性。
海合會全名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是由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以及巴林六國組建的政治經濟組織,這六個國家同位于波斯灣地區,能源資源富集,都是世界上主要能源出口國,石油儲量占全球30%,天然氣占20%。
不僅在全球能源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并且經濟實力雄厚,2024年海合會成員國GDP達到了2.19萬億美元,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九。如今,我國已是海合會最大貿易伙伴,而海合會也成為了我國第五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了2881億美元。
中國、東盟、海合會各有優勢又經濟互補,三方構成的大三角可覆蓋超21億人口和24萬億美元GDP,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45%,已然構成了獨立于西方的產業鏈和能源網絡,并且區別于傳統地緣博弈思維,這一新三角以優勢互補和規則共建為核心,更能實現利益最大化。上個月第一屆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已經成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這次“前所未有”的峰會,被視為是全球南方聯合自強的一次開創性行動,未來全球秩序或將在新型跨區域合作架構下得以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