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遺址公園,清晨的陽光灑在夯土城墻上,腳下是沉睡兩千年的漢代古城基址,楔形城墻輪廓勾勒出一座消失千年的漢代城池。身邊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仿制著帶有“亭”字戳印的陶罐。舉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現代樓宇群,眼前似徐徐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近日,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攜289件文物正式啟幕,這座在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中意外現世的西漢遺址,經過近十年的保護與建設,終于在2025年春夏之交向世人敞開大門。路縣故城遺址是北京地區(qū)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古城,是通州區(qū)唯一的秦漢時期城池,它的發(fā)現將通州的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2200年前的西漢初期。
幽薊要沖的千年變遷
路縣故城遺址處于燕山南麓東西通道上,這里是燕薊地區(qū)中心城市薊城(今北京城區(qū)西南部)的門戶之地,戰(zhàn)略地位十分突出。戰(zhàn)國時期,該區(qū)域長期隸屬于燕國。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初年,中央政權在此設立路縣,并營建城邑,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其交通樞紐的地位,這也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區(qū)域建城史的發(fā)端。
路縣故城的歷史可追溯至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其地處連接薊城與遼東的交通要道,得名“路縣”。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推行地名改制,路縣被降格為“通路亭”。當時雖朝野動蕩,但漁陽郡遠離中原紛爭,經濟富足、民生安定,充沛的兵糧為光武帝劉秀的統(tǒng)一大業(yè)提供了后盾。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重建漢政權,為紀念在路縣東擊破銅馬、五幡起義軍的戰(zhàn)績,將此地改稱“潞縣”,縣名取自流經此地的潞水(今北運河)。
定稱“潞縣”后,該區(qū)域樞紐地位持續(xù)強化,一度擢升為漁陽郡下轄的縣級治所,成為漢代控制東北邊疆的戰(zhàn)略支點。考古發(fā)現遺址范圍內東漢時期房址、水井、窯爐、墓葬等遺跡分布密集,出土文物數量與豐富程度居各歷史時期之冠,揭示出東漢潞縣作為邊疆重鎮(zhèn)所達到的社會規(guī)模和發(fā)展高度。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漁陽太守彭寵叛亂被平定,潞城在戰(zhàn)火中遭焚毀。《續(xù)漢書·五行志》記載:“建武中,漁陽太守彭寵被征。書至,明日潞縣火,災起城中,飛出城外,燔千余家,殺人。”經此劫難,縣治東遷至河北三河城子村,而郡治也遷回原址。明代的磚窯取土與民國時期的村民挖土,使地面城垣幾乎消失殆盡,至1959年僅余50米殘跡。這座曾經繁榮的漢代邊城,最終被深埋于北京通州的地下。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考古勘探在通州區(qū)潞城鎮(zhèn)展開。當探鏟深入土層,考古人員有了驚世發(fā)現——地下埋藏著一座完整的漢代城址,這一發(fā)現立即震動考古界。
經過系統(tǒng)勘探,確認這座城址總占地面積達35萬平方米,整體呈方形,四面城墻基址基本閉合:北墻606米、西墻555米、南墻575米、東墻589米,城址深埋地下,城墻保存異常完好。
更令人驚喜的是,以城址為核心,周邊3公里范圍內分布著密集的墓葬群。考古人員清理出4000余座跨越戰(zhàn)國至明清的古代墓葬,最早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晚期。
出土文物中,路縣故城城郊遺址區(qū)13號水井出土的一件肩部戳印“亭”字陶罐尤為珍貴。它與秦始皇推行的“市亭制度”直接相關,成為秦代在路縣設置行政管理機構的實物見證。這些出土陶罐表明,當時大都小邑均設有市亭機構,以管理手工業(yè)生產和銷售。陶器、漆器完成制作后,需經市亭檢驗合格,并加蓋帶有“市”“亭”字樣的印記,方可進入交易流通環(huán)節(jié)。而“市亭制度”可追溯到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為“市”,后隨秦統(tǒng)一推廣至各地。市亭制度與秦代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措施同步進行,保證并促進了這些政策的推廣實施。
遺址區(qū)后屯655號墓出土的玉石串飾由天河石、滑石、紅玉髓珠飾組成,這些材質的珠飾多見于內蒙古、遼寧和吉林等地,成為先秦時期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此外,胡各莊212號墓出土有西漢的甕棺,研究表明,甕棺葬主要見于燕文化區(qū),并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九州地區(qū),成為見證燕文化東漸和東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過程的一種文化遺存。到了西漢晚期,漢王朝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已經愈發(fā)成熟,漢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占有主導地位,甕棺葬逐漸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屯西漢墓群中,清理出一具女性人骨,其頭蓋骨上有一個橢圓形的穿孔,長30毫米,寬15毫米。該創(chuàng)口出現骨再生和骨愈合現象,根據愈合程度判斷,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存活了兩個月至數年時間。這表明,手術醫(yī)生在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屬于百工之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職業(yè),這是目前北京地區(qū)發(fā)現最早的開顱手術實證。
考古見證平民生活之城
與眾多展示帝王將相遺跡的考古遺址不同,路縣故城堪稱是一座“百姓之城”。考古發(fā)現的不是宏偉宮殿與貴重陪葬品,而是普通漢代人的日常生活遺跡。譬如說,房址遺跡揭示出漢代路縣人的居住特點:房屋多為半地穴式,比當時地面低30-40厘米。這種類似窯洞的建筑形式,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防寒智慧,反映了邊疆地區(qū)的生活特色。
在城址內北部,清理出明清、遼金和漢代的道路遺存各一條,它們層層疊壓,仿佛是一部立體的史書,記錄著不同時代的印記,其中漢代道路初步判斷為城內的南北向主干道。城外,在城墻基址外約25-30米處,環(huán)繞著城壕遺存,寬度約30米,南城壕遺存外還有一處大面積的漢代文化遺存。城內布局有序,有明顯的手工業(yè)區(qū)、冶鑄區(qū)、生活區(qū)等劃分,出土器物以兩漢時期的陶器、陶片、瓦片數量最多,這些生活遺跡與遺物,生動地展現了漢代路縣居民的生產生活場景。
在一些房址中,考古人員發(fā)現了整齊排列的大缸,內有碳化植物種子。檢測顯示含有小米、麻等成分,表明這里可能是漢代的榨油作坊。另一些缸壁上有深色碳化線痕,說明曾密集存放糧食。
最令人驚喜的是農作物的發(fā)現。2017年,在遺址“3區(qū)T1254”探方,考古人員發(fā)現一處約4平方米的黑色炭化地層。檢測結果顯示,這是中國已發(fā)掘緯度最高的戰(zhàn)國晚期水稻遺存,證實當時水稻已傳入北京地區(qū)。根據文獻記載,東漢(公元25—220年)漁陽郡守張堪在狐奴縣(位于今北京市順義區(qū))一帶推廣種植水稻,結合測年結果推斷,最晚至東漢初年,路縣故城遺址一帶已經有小規(guī)模水稻種植。
在路縣故城遺址出土了稻、黍、粟、小麥、大豆、紅豆和麻共7種農作物,與早期文獻記載的“五谷”相符,是長城沿線發(fā)現的最早五谷遺存。特別是水稻的發(fā)現,證明民族融合已深刻改變了北方飲食結構。水井群遺址更凸顯了先進的供水系統(tǒng)——累計清理出的200多座兩漢水井,構成北京地區(qū)首次發(fā)現并記錄的漢代井群。
城址周邊墓葬區(qū)出土新莽時期(公元9—23年)的貨布十分珍貴,布幣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黃河流域,仿農具镈(bó)而制成。初期的布幣和鏟的形狀相似,首空可以納柄,稱為“空首布”。后來逐漸脫離原型,首亦變平,稱為“平首布”。王莽專權后,曾四次變更幣制,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鑄行二十八品寶貨,其中就有布貨十品。后北營129號墓出土的西漢銅錢,表明了漢代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墓葬文物構建起一部地方史
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配合原址展示、場景復原,完整展現西漢至東漢早期文化層、東漢時期文化層、魏晉隋唐時期文化層、遼金時期文化層、明清時期文化層、現代文化層,令人直觀感受到這座漢代古城的古與今。
值得一提的是,以路縣故城為中心,在2公里的半徑范圍內,分布著大量戰(zhàn)國至明清時期的墓葬。2016年發(fā)掘的墓葬數量共計1146座,其中戰(zhàn)國-西漢墓葬163座、東漢-魏晉墓葬724座、唐墓89座、遼金墓葬29座、元代墓葬4座、明清墓葬138座。戰(zhàn)國-漢魏時期的墓葬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有土坑墓、磚室墓、甕棺葬、瓦室墓等。
兩座北朝墓M51和M56,分別出土了銘文磚。銘文中有明確的紀年,還有地名和人名。銘文將潞縣寫作“路縣”,可見這一舊稱在本地仍然流行了500多年。路縣故城城址周邊,出土有遼代仿木構磚室墓,墓室為圓形,棺床為折尺形,墓壁上保存有“磚雕影作”裝飾。墓門外側保存有較為完好的磚作門樓,墓室內出土有陶制明器(指古人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銅錢等物。
城址以南出土唐代的艾演墓葬,墓葬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組成,為青磚砌筑的圓形豎穴土壙磚室墓。由隨葬墓志可知,墓主人名為艾演,蘭陵人,任唐代幽州潞縣縣丞,卒于開成二年(公元837年)。
金代磚室壁畫墓,四壁殘留磚影作裝飾和壁畫。磚影作有桌椅、門窗、燈臺、建筑等。壁畫內容有婦人啟門圖、墓主夫婦宴飲圖、女仆點燈圖、男仆備馬圖等。墓室內還出土有定窯瓷器、陶制明器等物。東漢時期幽燕地區(qū)的漢墓形制多樣,這在路縣故城城址周邊發(fā)現的東漢墓得到驗證,東漢墓葬以磚室墓為主,分為單室、雙室和多室墓。用磚以素面青磚為主,部分鋪地磚或墻磚用花紋磚。
隨葬品中反映日常生活的明器增多,成為我們了解東漢社會的重要窗口。最具代表性的比如陶樓,是漢代人模仿現實中的樓閣景臺創(chuàng)造的明器,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陶樓可以用于象征墓主生前居所,或是營造現實中無法到達的靈魂居所,反映了當時“求仙神游”的社會風氣。
難能可貴的是,路縣少見于歷史典籍文字記載,路縣居民卻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城址周邊,來自生產生活遺址區(qū)的實用器物和墓葬中的隨葬品,譬如陶耳杯、陶勺、陶狗、陶踏碓(duì)模型等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路縣社會的基本面貌,勾勒出歷史文獻未曾觸及的路縣人形象,為我們描述了當時士、農、工、商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
此外,城址周邊,還有元代的鈞窯瓷碗、人物故事銅鏡、白底黑花瓷罐等文物出土。
這一系列重大發(fā)現像是一部部無言的史書,通過墓葬形制、隨葬品等,我們可以窺探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喪葬觀念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它們與路縣故城相互印證,共同構建起了一部完整的地方史。
跨界探索融合教育文化體驗
漢代以后,路縣故城歷經千年的歷史變遷,逐漸蛻變?yōu)榇筮\河畔的村落,依然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充分揭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了北京延綿不絕的城市文脈。
如今,博物館基本陳列“千年之城——路縣故城遺址歷史文化展”,用289件(套)展品講述2200余年歷史。展廳內兩座原貌重現的墓室尤為珍貴:一座遼代磚室墓被整體拆解遷移,在展廳重組展示;一座金代壁畫墓通過全景掃描和遷移保護,配合多媒體技術生動呈現。
先民如何在北京通州區(qū)一帶筑城生息?一例顱骨竟然揭開了古代開顱術的醫(yī)學密碼?遼代磚室墓和金代壁畫墓訴說著哪些民族交融的往事?這里沒有帝王的恢弘陵寢,亦不見將相的顯赫功績,只有陶罐上的一枚“亭”字戳印、水井壁的一道繩痕、炭化稻谷中的一粒種子……這些普通漢代人的生活印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靜靜訴說著兩千年未斷的文明傳承。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不僅保護歷史,更創(chuàng)新性地活化歷史。其以“考古+博物館+公園”的跨界探索,讓遺址保護區(qū)成為融合教育、游憩、文化體驗的活態(tài)空間。在博物館的“漢代文化會客廳”,游客可品嘗以出土陶鴨、瓦當為原型設計的糕點,在閱讀空間翻閱漢代典籍,選購特色文創(chuàng)。豐富多彩的文創(chuàng)產品,讓文物“活”了起來,讓公眾體驗到考古發(fā)掘過程。
完整保護一座漢代城市,這是北京文物保護工作史上的壯舉。從路縣故城到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這片土地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卻始終承載著城市發(fā)展的基因。它不僅是北京古都歷史的重要開篇,更是今天城市發(fā)展的深厚文化根基,讓我們在現代化的繁華中,依然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傳承與變遷。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喆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