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睡前哭了,緣由是周五之前要上傳“小小朗讀家”,他讀了,我也上傳了,但是今天看是沒有上傳成功。
兒子說:“特別想得到閱讀卡,我當時特別高興,告訴很多同學我做了,結果沒有我。”他非常難過,哭得停不下來。
看著他的樣子,我表示很抱歉:
“是媽媽沒有仔細檢查,這件事也在提醒媽媽以后做事要更仔細一些。”
兒子說:“同學都說我說謊了”。
我安慰兒子,并及時看到了他的長處,說:
“抱歉,因為媽媽的疏忽讓你受委屈了。但媽媽反而很欣慰,你沒有因為這件事去跟同學爭吵,去找老師理論,也沒有發脾氣,而是知道回家找媽媽說,你看你多識大體,任何時候都知道尊師重道,心情那么難過的時候,你依然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這一點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兒子皺著眉頭,還是不開心:“可是,同學都覺得我是說謊的人。”
我摸摸兒子的頭,認真地注視著他:“你這么說,是因為你一直非常用心地維護自己在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個守信用的人。
但媽媽想說,你這只是誤會。因為你是知道自己這件事做了,媽媽也上傳了的情況下,才這樣說的,并不知道媽媽沒有上傳成功,所以你不是故意的,這充其量也就是誤會。
而說謊是知道事情的情況下,為了回避一些不想要的,然后不按事實說話。”
孩子聽了之后,馬上停止了哭泣,覺得沒那么難受了,也慢慢安心地睡著了。
其實我很高興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可以讓他自己去面對和體驗。因為他曾經面對過,所以長大能很好的面對更多問題,而不恐懼。
最后,送給大家幾句話:
“孩子的情緒里藏著真實的需求,先接住他的委屈,再引導他的行動,比急著‘解決問題’更能走進他的內心。”
“比起‘你沒錯’的盲目維護,幫孩子分辨‘誤會’與‘說謊’的邊界,才是教他誠實做人的智慧——前者是保護自尊,后者是建立底線。”
“孩子受挫時的反應,藏著他的品格底色;父母如何回應,決定了這底色是黯淡還是發光。”
“允許孩子經歷‘小麻煩’,是給他攢‘我能面對’的底氣——今天的‘誤會’解決了,未來的‘風雨’才敢勇敢闖。”
“父母的自我反思(‘是媽媽沒檢查好’),比‘都是孩子的問題’更有力量——你坦然擔責的樣子,就是孩子學會擔當的第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