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底,奉系軍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以此為標志,國民黨在形式上實現了全國統一。1929年4月15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民國十八年以前,所有以政府名義頒發之勛位、勛章,均著一律廢止。5月15日,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勛章條例》,設立青天白日章和寶鼎章兩種軍功勛章。其中第四條規定:青天白日章不分等級,凡陸海空軍官佐士兵于攘御外侮,保護國家時,立有特殊戰功者,得給予之。
1935年6月15日,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勛賞條例》,于8月1日施行,把青天白日章改為青天白日勛章,另外增加云麾勛章、勛刀及榮譽旗。1937年11月8日,國民政府修正《陸海空軍勛賞條例》,增設國光勛章,位列青天白日勛章之上。
青天白日勛章的頒授可以分為大陸時期和臺灣時期兩個階段。大陸時期從1930年至1949年,共192人獲勛。
因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1930年元旦,6名東北軍將領成為首批青天白日勛章獲得者,其中張學良是首位獲得者。1932年10月31日和1933年1月9日,因一·二八淞滬抗戰有功,分兩批共12人獲勛。
1935年7月17日,宋哲元等48人因長城抗戰被授予青天白日章,但未馬上頒發。這批人員獲得的是第二版青天白日勛章。
今天,來看因長城抗戰而獲頒青天白日勛章的這一批人員第二輯。
侵占東三省全境后,日軍很快就把刀鋒指向緊鄰東三省并同西蒙和華北接壤的熱河省。1933年1月1日,日軍在山海關尋釁進攻中國守軍。駐守在山海關的東北軍獨立第9旅第626團奮起反擊,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3月起,駐守長城的中國軍隊,包括原屬馮玉祥的西北軍、原屬張學良的東北軍和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參戰。
在這次戰爭中,國民政府方面先后投入了13個軍25萬人的兵力。日軍投入了2個師團又4個旅團,共4萬多人的兵力。經過從3月7日到5月23日共70多天激烈的戰斗,終于以中國軍隊失敗告終。5月31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熱河全省和冀東22個縣淪入敵手,華北門戶洞開。
長城抗戰雖然失敗,但國民政府在這次戰役中多少改變了九一八以來在北方不抵抗的政策。中國軍隊在喜峰口、古北口的戰斗中曾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華北人民的抗日浪潮則由此開始走向新的高漲,也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
三十、董英斌。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第一一一師師長。
遼寧沈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第五期步兵科。東北軍 將領。 1936年參與西安事變,任總部代參謀長,坐鎮指揮捉蔣行動。
1948年任東北剿匪總部副總司令,旋離開沈陽去南京。1949年去臺灣,1960年因病去世。
三十一、李振唐。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第一一三師師長。
遼寧沈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和董英斌是同期)。先在皖系軍中,后投奔奉系。1935年4月銓敘為陸軍中將。1949年后擔任過天津市政協委員會委員,1976 年逝世。
三十二、劉多荃。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第一 〇五師師長。
遼寧鳳城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炮兵科,東北軍將領。1929年奉張學良之命,處死楊宇霆和常蔭槐二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擔任捉蔣行動總指揮。
1948年底在香港通電起義。1949年后任政務院參事、遼寧省交通廳廳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等職。1985年在北京病逝。
三十三、沈克。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 頒,時任第一〇六師師長。
河北保定人,直隸陸軍講武堂第一期步兵科。原在西北軍石友三麾下,后投靠張學良。1935年4月銓敘陸軍中將。抗戰勝利后退役,開始從商。1949年后任全國政協委員。
三十四、楊正治。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 日有功 獲頒,時任 第一〇八師師長 。
湖南桃源人。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二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三期畢業。東北軍將領。1935年銓敘陸軍少將。1942年,編撰《步兵操典》成為國民黨全軍必讀之物,被譽為“楊操典”。1951年在長沙被捕。后作為戰犯被長期關押,1966年4月16日獲特赦。后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71年去世。
三十五、張廷樞。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第一一二師師長。
遼寧義縣人。東北講武堂第一期步兵科、日本陸軍步兵學校中華留學生隊第四期。張廷樞為張作相之子,張學良同學。1937年10月投奔晉東南八路軍總部,被任命為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1940年,因肝病發作離開抗日根據地赴港治病。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遷居北平。1949年7月23日在北平病逝。
三十六、李福和。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騎 兵第五師師長。
河北豐寧縣人,年少時為匪,后歸順東北軍。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收編潰兵游勇,后被授予第一戰區第三游擊縱隊番號。1938年3月30日投降日軍,成為七七事變后中國軍隊現役高級軍官公開投敵變節的第一人,出任偽皇協軍第一軍軍長。1938年8月7日,戴笠策動偽副軍長徐靖遠發動起義,李福和在安陽水治鎮被擊斃。
三十七、常經武。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 頒,時任第一 二〇師師長。
河北昌黎人。東北講武堂第二期步兵科。東北軍將領。1936年10月被張學良免職,此后履歷不詳。
三十八、王奇峰。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騎兵第三師師師長。
遼寧康平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騎兵科。東北軍將領。抗戰期間多次率部與日軍作戰,1938年12月病逝。
三十九、呂濟。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第三十二軍參謀長。
祖籍山東清平,生于湖北沙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畢業。屬于晉軍商震部。后在軍校任職,1947年退為備役。1949年后自首,1956年病逝。
四十、李俊襄。1935年7月17日以華北抗日有功獲頒,時任第一 軍團總指揮部副官處長。
西安事變時,任五十一軍副官處長。后曾擔任天津公安局長,后因《何梅協定》相關要求被免職。其后經歷不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