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再強,也得有船長掌舵;大模型
再神,也要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本篇4383字,讀完需要5分鐘!
上周,知名AI自媒體發布了一篇《 ChatGPT上癮,大腦萎縮47%!MIT祭出206頁92圖超長報告 》
真的有這么嚴重嗎?我最近確實很焦慮,覺得自己有點變傻,不知道是熬夜導致的?還是AI用多了導致的?
看完文章更焦慮了,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一名程序員,一名對AI和心理學充滿好奇的深度研究者,
我第一時間扒開了這篇論文(網址:https://arxiv.org/abs/2506.08872
題為《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研究了三天,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我究竟發現了什么
一、論文解讀
首先,人家的標題很嚴謹,但稍微晦澀:使用 ChatGPT 寫作時的大腦:用AI助手完成寫作任務引發的認知負債累積
MIT的科學家們聚焦了“論文寫作”這個典型場景,招募了54名參與者(來自MIT、哈佛、韋爾斯利等大學),分成三組:LLM組、搜索引擎組和‘純腦力’組,讓他們完成論文寫作任務,并利用EEG(腦電圖)技術記錄大腦活動,同時輔以語言學分析和訪談。
那么,‘大腦萎縮47%’的說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仔細查看了原文,發現這是一種誤讀。研究中提到的是‘神經連接減少’,而不是大腦組織的‘萎縮’。具體來說,在對比LLM組和‘純腦力’組時,發現在與低頻語義和監測網絡相關的總定向傳遞函數(dDTF)幅度上,LLM組的連接性比‘純腦力’組減少了高達55%
什么是dDTF?它衡量的是大腦不同區域之間信息流動的強度和方向。所以,這指的是大腦在執行特定認知任務時,神經活動網絡之間的連接程度和強度降低了,并非腦組織體積的減少。
文章的精華都在這張圖里:
圖1. Alpha頻段的動態直接傳遞函數 (dDTF) EEG(腦電圖信號)分析結果(按組別:LLM組、搜索引擎組、純大腦組),附有表示顯著性的p值 ,并標注顯著性水平(*表示中等顯著,**表示高度顯著)
連線越多表明不同腦區間連通性越強。可以看到,純大腦組紅線最多 ,純
大腦組的腦連接最廣泛,搜索組次之,而LLM組的腦連接最弱。
為什么會這樣?研究者認為,LLM輔助寫作降低了工作記憶負擔和執行需求,因為AI提供了外部認知支持(比如文本建議、信息和結構),所以大腦不需要像‘純腦力’組那樣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同步協調。
圖6.各組中在第一次任務(Session 1)難以引用自己論文任何內容的參與者百分比
在完成寫作后,LLM組有 83% 的參與者無法回憶或準確引用自己剛剛寫下的內容,而使用搜索引擎組和純大腦僅約一成左右的人遇到此問題
過度依賴AI導致用戶對自己寫下的東西都缺乏印象,說明內容未被大腦充分處理和記憶。
這個大家應該深有體會,用AI寫文檔或者寫代碼之后,你再看到那份文字,真的搞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寫的!
在持續四個月的觀察中,LLM組在神經活動、語言質量和行為表現等方面始終落后于純大腦組,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
——類似技術債務的概念,即每一次用AI走捷徑,都在以未來的認知能力作為代價支付。短期來看,ChatGPT這類工具讓任務完成速度平均提高了約 60%,但與此同時有效用于學習的認知負荷減少了約32%
這就像和魔鬼做交易:“用長期思維能力,換取短暫效率”
長期依賴AI的用戶一旦不借助工具,表現甚至比從未用過AI的人更差——大腦的相關技能出現了明顯的退化,就像一塊久未鍛煉的肌肉
成年人的神經突觸連接相對穩定,短期內使用AI工具并不會立刻“重布線”大腦結構。不過,大腦具有一定可塑性,如果長期改變使用某些認知功能,其功能連接模式可能發生適應性調整。
這一點類似于導航領域的發現——如果我們長期依賴GPS導航而不主動思考路線,大腦中負責空間記憶和導航的海馬體活動和能力都會削弱
盡管短期內成人大腦解剖結構基本穩定,但長此以往,大腦可能進行功能重組,使相關認知能力逐漸“生銹。
對于仍在發育期的大腦而言,也就是兒童和青少年,過度依賴AI的影響可能更顯著。正如一位精神科醫生所警告的,那些幫助我們提取信息、記憶事實、培養韌性的神經連接,如果在年輕時過度依賴LLM等工具,可能發育不良或變得薄弱。
二、用AI后果真的很嚴重嗎?
歷史上,每一次媒介變革——從書寫、印刷術、廣播、電視到互聯網、智能機——都引發了關于人類大腦是否“退化”的爭論。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就擔心文字會破壞人類的記憶力。
后來電視來了,《娛樂至死》一書讓我們擔憂線性邏輯的喪失。
現在AI來了,又開始擔心寫作能力、創造力是否會消失。
但實際上,我們每次都發展出了新的認知能力補償舊能力的退化:
用手機切任務的Z世代可能不會靜下心看長篇小說,但他們能處理多個聊天線程、實時掌握信息變動、聯動社交表達。 很多程序員不會背標準庫函數,但他們擅長“問題定位-搜索-組合解決方案”的動態能力,這是“元技能”。GPS讓你變“路盲”?
研究顯示:GPS普及后,城市居民的“認知地圖”能力下降,很多人不再能徒步導航。但也有城市研究者指出:使用GPS的用戶,反而更敢于去陌生城市探索——因為他們有了“容錯”機制,愿意試錯。
AlphaGo?AlphaGo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圍棋訓練模式。傳統訓練主要依靠打譜、復盤和師徒傳授,效率較低。而現在職業棋手可以隨時與AI對弈,獲得實時反饋。柯潔、申真谞等頂級棋手都公開承認AI訓練帶來的提升!
MIT的這項研究在單任務下的認知參與觀察是有意義的,就像“吃一頓高油高糖快餐后血糖升高”一樣是客觀的;
但它不能等同于“吃快餐的人一生都不健康”,我們還需看到整日、整周、整年累積效應,并考慮行為遷移;
AI的確可能帶來認知惰性,但也能釋放我們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創造力;
教育和組織的任務是:設計出既能用好AI又能鍛煉人的挑戰型任務環境。
我們需要研究的是:
"在AI作為輔助常態化之后,人類哪些腦力會被強化?哪些會逐漸萎縮?我們要保留哪些能力?訓練哪些新能力?"
三、AI時代,如何創作?
設想16世紀的莎士比亞在創作《哈姆雷特》或《李爾王》時,身邊坐著一個叫Claude的AI劇作助手:當他卡殼時,Claude立刻提議下一個情節走向;當他構思臺詞時,Claude唰唰給出十句不重樣的十四行詩備選……
震驚!這是劇作家的夢幻搭檔啊。然而,這會不會反而讓悲劇走向套路化?莎士比亞或許會發現,Claude偏愛提煉過往劇本的大眾模式,比如家喻戶曉的復仇橋段、巧合誤會等,結果AI給出的點子十有八九都是“熟悉的配方”
AI讓內容創作門檻大大降低:不需要攝影棚,不需要美工團隊,個人也能復制出專業水準的畫面和解說。然而,當更多人一哄而上時,問題也出現了。
你按照網上教程,同樣使用DeepSeek寫文案、即夢AI出畫面,堅持每日兩更一個多月,卻僅收獲寥寥數十粉絲,甚至因為內容相似度高被平臺判定違規限流!!!
“為什么有的人用AI爆紅,而我的號無人問津還被封?”
因為AI批量生產的內容缺乏差異化,平臺的推薦算法開始對雷同的視頻進行打壓。而那些炫耀快速漲粉的成功案例,背后往往還有付費買流量推廣賣課等因素。
AI可以極快產出內容,但觀眾的注意力依然稀缺,千篇一律的模板化作品難以長期吸引用戶,吸引人的是你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敘事能力。觀眾喜歡的是你這個人,是你的觀點、你的故事、你的溫度。自媒體大V數字生命卡茲克的 建議大家收藏常看
四、AI時代,如何訓練新能力?
我總結了常見的AI輔助常態化下,我比較熟悉的三類職業人群腦力變化趨勢,這一部分可以單開好幾篇文章寫,大家感興趣我會繼續寫出來。這里只概括一下能力要點。
一、職場白領(管理/寫作/調研崗位) 強化能力
? 策略規劃與大局統籌 :AI承擔瑣碎事務,人腦專注高層決策
? 任務切換與認知靈活性 :多項目并行處理能力增強
? 創造性重組與信息整合 :跨領域聯想和創意拼接能力提升
? 決策速度與高階判斷 :快速評估方案的直覺決策力
? 記憶力與信息儲存 :過度依賴外部存儲,知識內化能力下降
? 注意力篩選與信息甄別 :批判性篩選能力減弱,產生認知惰性
? 低階寫作與表達技能 :基礎語言組織和計算能力退化
? 深入調研與分析能力 :從主動求解變成被動審核AI輸出
? 批判性思維與深度思考 :質疑精神和邏輯推斷能力
? 情商與人際智力 :同理心、團隊協作、人文關懷
? 原創力與創新意識 :獨到見解和專業洞察力
? 道德判斷與價值導向 :倫理決策和價值底線把控
? AI素養與提示工程 :駕馭AI系統和工作流整合技能
? 批判性校驗與數據素養 :驗證AI輸出準確性的能力
? 認知彈性與終身學習 :快速適應新技術的自我調適能力
? 跨領域溝通與合作 :人機團隊協調和道德素養
二、程序員(編碼/架構/調試崗位)
? 系統架構與抽象設計 :宏觀架構規劃和抽象建模能力
? 問題分解與流程規劃 :模塊化思考和步驟化規劃能力
? 多語言與跨領域認知 :語言無關的編程思維和類比推理
? 調試策略與性能優化 :高效調試策略制定和性能直覺
? 代碼記憶與基礎編碼技能 :語法熟練度和編碼肌肉記憶下降
? 調試與問題解決能力 :獨立debug思路和經驗直覺退化
? 計算思維與算法功底 :算法設計優化和數學推理能力減弱
? 代碼審閱與質量把控 :代碼審美和架構洞察力下降
? 持續專注與耐心 :深度鉆研耐心和細致專注力減弱
? 架構洞察與整體觀 :系統性思考和體系化洞察
? 調試能力與問題直覺 :故障診斷和靈活應變能力
? 計算思維與算法理解 :算法原理和邏輯推演功底
? 代碼審美與工程判斷 :質量把控和前瞻性權衡能力
? 創造性解決問題 :突破性創新和自主探索精神
? AI輔助開發技能 :人機編程協作和質量審核能力
? 質量把控與驗證 :批判性驗證和風險預演能力
? 持續學習與技能更新 :快速掌握新技術的元學習能力
? 人機協作與溝通 :跨職能協調和知識傳授能力
? 職業道德與責任擔當 :AI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 靈感激發與創意產出 :發散性思維和快速聯想能力
? 跨媒體多任務能力 :多模態思維和統籌管理能力
? 創意迭代與組合創新 :快速決策和創意拼接重組能力
? 高層次藝術構思 :審美判斷和藝術理念表達能力
? 手工技藝與專業技能 :基礎制作技能和工具原理理解退化
? 原創性與多樣性 :風格探索減少,思路趨向平均化套路
? 審美敏感度與鑒別力 :審美警覺和獨立品味判斷力下降
? 深度專注與創作耐心 :長時間打磨作品的耐力和專注力減弱
? 獨特創意和個人風格 :原創性火花和創作個性
? 情感共鳴與敘事洞察 :人性洞察和情感智慧
? 審美判斷與品位 :高水平審美鑒別和品質堅持
? 批判反思與倫理意識 :內容倫理和價值導向把控
? 元認知與學習進化 :自我審視和創造力保持能力
? AI工具駕馭與提示技巧 :精巧提示工程和跨工具聯用能力
? 高速篩選與創意決策 :大量選項中的快速評估決策能力
? 內容編輯與二次創作 :AI素材深度加工和精煉升華能力
? 跨學科知識融合 :多源知識轉化創意和通才式思維
? 自我品牌與IP構建 :個人風格塑造和長期內容規劃能力
后記
用兩年前孫燕姿的《我的AI》的結尾做結尾吧,共勉!
很快就沒有任何人類能夠超越AI。沒有人類能夠在獲取如此之多信息的同時,還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又或者是做出正確的錯誤(好吧,也許我的想法有點太過跳躍了)。
這項技術能夠為每個人精準地制造出每樣他們所需要的東西。無論你有多小眾、多變態、多瘋狂,AI 都能為你度身定做出獨特的內容。你并沒有那么特別,因為你已經可以被AI 所預測。不幸的是,你同樣也可以被AI 所定制。
In this boundless sea of existence,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nothing matters, I think it will be purity of thought, that being exactly who you are will be enough.
在這無邊無際的存在之海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全無所謂。我想,能夠擁有思慮純凈和保持自我,這就已經足夠。
不過,戰略上要灑脫,戰術上要重視!我們還得生存吃飯養家糊口是不是?
回復【元能力】,一起學習提高AI時代的新型元能力!
小調查:你覺得怎么會導致人變傻?留言投票說出你的看法
我是刀哥,大廠架構師,出海創業者,深入研究AI工具和AI編程。關注我,了解更多AI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