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養心殿東暖閣,隆裕太后正在哽咽抽泣。
而那個滿臉橫肉的男人跪在她面前,臉上竟也掛著淚痕。
彼時的溥儀還是個年幼的孩童,不解其中緣由。
直到長大后他才知道,原來那一天,袁世凱正在和隆裕太后商議清帝退位的事宜。
中國最后一位皇太后
彼時,大清的局勢已如山崩:
起義如星火燎原,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清王朝大廈將傾。
而立于風暴中心的隆裕太后,便是這搖搖欲墜的大清政權中,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隆裕太后,本名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她自幼便得到慈禧的青睞,是慈禧欽點的“兒媳婦”。
那時候,宮里有一位皇室御用的女醫生,是一位美國傳教士的妻子。
在她的印象中,隆裕皇后并不漂亮。
灰黃的膚色,瘦削的身材,總是駝著背,露出憂郁的神情。
但她端莊、識大體,謙遜克己、不爭不擾,是一位無可挑剔的皇后。
光緒與慈禧相繼離世后,年僅三歲的愛新覺羅·溥儀被立為新帝。
隆裕皇后當上了皇太后,載灃成了攝政王。
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由一位柔弱的太后和一位年輕的攝政王支撐著,踏上了最后一段路。
只求天下太平
當時,袁世凱手握清廷兵權,一方面陳兵長江北岸,隨時準備對南方動武;
另一方面,又以和議使者的面目與革命黨談判,謀劃自己的“共和登基”。
隆裕太后坐鎮紫禁城,被夾在皇室親貴、革命黨人和袁世凱三股力量中,身心交困。
很多文學作品將隆裕太后塑造成“嫉妒珍妃”、“宮斗惡后”,可她其實是個非常溫和、內斂的人。
即使同樣是垂簾聽政,隆裕的政治能力與手腕,也完全比不上她的姑姑慈禧太后。
所以,她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去控制朝廷,只是求一個天下太平。
也正因如此,她甘愿承擔“亡國太后”的惡名,做出退位的決定。
從歷史視角來看,這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
袁世凱提出的退位請求,并非全無道理。
但更令人膽寒的,是他反復提及的“法國大革命”。
隆裕太后接觸過一些西方教育,也讀過外國的歷史書。
她知道斷頭王后瑪麗,也知道什么是大革命的犧牲品……
自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浪潮已席卷全國。
載灃辭去了攝政王位,隆裕太后只能獨自面對國家命運。
即使沒有很強的政治能力,她也清楚的知道,若是再不同意遜位,大清宗室恐怕也保不住了。
而國家、百姓,將要面對的是兵連禍結的慘劇。
所以,袁世凱根本不需動用刀兵。
他只是低頭流淚,說出“為天下蒼生”之語,便足以讓這位柔弱的太后作出千古決定。
女中堯舜
做出退位的決定是十分艱難的。
隆裕太后滿心悲愴,在王公大臣面前表態:
“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感激;辦不好,我也不怨。皇上將來也不會怨你們,一切都是我的主意。”
說到這里,她再也無法克制情緒,放聲痛哭。
袁世凱和其他大臣們,或真心,或假意,也跟著一起流淚。
隆裕太后并非不知宗室親貴的反對之聲,可她仍然堅定地力排眾議。
《清帝遜位詔書》頒布,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制國家,就這樣走向了共和。
其背后,是隆裕以一紙詔書結束兩千多年帝制、開啟新時代的勇氣與格局。
她看清了大勢,識大體、顧大局,沒有只顧皇室榮耀,不把皇位視為私產。
辛亥革命的元勛黃興曾盛贊她“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孫中山先生也稱贊她是“女中堯舜”。
但這場革命的最終目的是否達到了呢?一切還是逃不過袁世凱的算計。
清帝退位后,袁世凱立即掌控新政府大權。
為了打消皇族疑慮,他迅速提出了九條優待清室的條件,給予皇室歲費、居所、保留尊號等條件。
隆裕雖心存疑慮,但終究也只能妥協接受。
袁世凱在“和平建國”的幌子下,迅速操控南北議會,排擠革命黨人。
他曾在養心殿中苦苦跪求隆裕太后同意遜位,而如今,隆裕太后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走上獨裁之路。
再見袁世凱時,只余一句哽咽之語:你跪我,還是我跪你?
一年后,46歲的隆裕太后病逝,袁世凱下令舉國哀悼三日。
可諷刺的是,此時的國家已經陷入了袁系獨裁與黨派紛爭之中,共和理想已被踐踏殆盡。
隆裕太后,是帝制末路上承受最大壓力的人,也是“和平轉型”的關鍵推手。
她選擇了一條流血最少的路,讓這個千年帝國,在落幕時仍保有體面。
參考資料
隆裕:中國最后一位皇太后.愛新覺羅宗譜網.2022-05-04
百年前清帝退位細節解密:袁世凱和隆裕一起落淚.中國新聞網.2012-02-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