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檢察院檢察官來到學士山查看修繕情況。(圖片來源:合川區檢察院)
6月13日,在重慶市合川區學士山薄霧中,養心亭八角飛檐挑開晨曦。檢察官駐足景觀墻前,《養心亭記》碑文上的“養心莫善于寡欲”7個字在晨光映照下顯得格外清晰。
曾掛著“危房”標識的養心堂舊址,在檢察公益訴訟的持續監督下,修繕收尾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不久后,這座沉寂多年的理學圣地將重新開放。
養心亭始建于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是珍貴的八角三級重檐盔頂石木結構古建,2009年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完成修繕。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此撰著《養心亭記》,其“養心致圣”“養心莫善于寡欲”的思想賦予此亭深厚文化內涵。毗鄰的養心堂舊址與之共同構成重要的文化建筑群。
然而,2024年6月,合川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巡查發現:養心亭附近滅火箱損毀失效,地壩雜草叢生侵蝕基座,養心堂舊址更赫然懸掛“危房”標識。通往亭宇的小徑荒蕪難辨,大門緊鎖,游客“望亭興嘆”。
合川區檢察院迅速行動,當月即發出檢察建議,聚焦日常巡查維護及活化利用,建議推動職能部門將文物巡查納入考核,基礎整治隨即展開。
養心亭的保護工作漸入正軌,養心堂舊址卻因產權問題陷入僵局。原來,該建筑在歷史沿革中轉為私產后,自2022年啟動修繕計劃以來,因居民補償安置等爭議導致工程多次停滯。
“我們也想改善居住環境,但搬遷后的生活怎么辦?”居民對居住環境改善有期待,卻對搬遷方案顧慮重重;職能部門遵循文物保護法規推進修繕,卻缺乏有效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面對居民的合理訴求與文物保護法規的剛性要求,合川區檢察院聯動多部門,創新采用“圓桌協商+公開聽證”機制:工作人員逐戶走訪、解讀政策、傾聽訴求;公開聽證引入人大代表、專家等第三方力量共商方案。
經數月協調,各方終達共識,2024年底,最后一戶居民順利搬遷,多年產權糾紛成功化解。
修繕工程在嚴格監督下推進。養心亭獨特的八邊形結構和十二邊形基座呼應周敦頤“養心致圣”思想,修繕確立了“文物本體保護+歷史文脈呈現”的活化路徑。
今年4月,《養心亭記》被復刻于景觀墻上,直觀傳遞理學智慧。修繕后的養心堂將規劃為“周敦頤理學文化展陳區”,復原理學講堂、陳列《愛蓮說》等復刻手稿,營造可感可觸的宋代講學氛圍。
如今的學士山,觀景平臺、健身步道、生態停車場與千株紅楓點綴山間,與古亭飛檐相映成趣。養心亭片區已納入釣魚城大景區版圖,這座北宋古建在公益訴訟推動下重煥生機。
來源 | 重慶檢事兒
編輯 | 劉巖
審核 | 田驍
投稿 | tx3053911(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