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室西面有一塊墻壁,經(jīng)常輪換掛畫,一幅掛久了,便更換一幅。這塊墻壁不大,只能掛一種豎長的小鏡心。
上世紀(jì)末,我遇到一件老畫,高不及尺,寬七寸,絹本,質(zhì)細(xì)密,色沉黯;由于歷時久遠(yuǎn),絹絲的經(jīng)緯有些扭曲,畫面舊漬斑斑,晦暗不清。上方正中有一方印“乾隆御覽之寶”,左右下方還有幾方小印,皆鑒賞和收藏章。待交給一位精通揭裱古畫的老師傅,精心地清理之后,清晰地看到其實是一幅“歸牧圖”!
畫前有坡石,后為大樹,風(fēng)雨即至一刻,牧童跪伏牛背,頂風(fēng)而行。景物刻畫得極其精細(xì),通體牛毛竟然是一根根畫出來的,而且筆調(diào)松秀鮮活,連風(fēng)吹在牛身上的感覺全都生動而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
這使我一度懷疑為佚名的宋元真跡。
可是我究竟從事摹古多年。知道摹古有三種。一是作為學(xué)習(xí)傳統(tǒng)繪畫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是作為文人畫家的一種精神崇尚,自明代董其昌以來尊古為上,效古成風(fēng)。一是作為一種商品的仿古。清代仿古畫流行,然而一些高手,雖是摹古,卻有極高的審美和欣賞價值。鑒賞古畫往往需要多看幾遍,漸漸我從這幅《歸牧圖》的樹石及景物中看到了它用筆缺乏一些宋人的遒勁,畫風(fēng)上缺乏宋人的沉靜與大氣,由此認(rèn)定這是清代蘇州的仿品。
蘇州片曾經(jīng)被視為偽品,假畫,歷來為藏家排斥。
于是我做了題記,與這幅《歸牧圖》裱一起。題曰:
“余年少時習(xí)畫始于臨摹宋人山水,繼而仿古,鬻畫為生;由是獲知明清來專事摹古者,江南首推蘇州,俗稱‘蘇州片子’;江北當(dāng)雄于京都北海后門一帶,世所謂‘后門道(飭)’,然個中高手,技藝超絕,往往真假難辨,此作為其上乘仿品,筆法清新精雅,應(yīng)是清初蘇州仿品。放牧題材宋人李迪之擅長也。”
一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兩位做書畫研究的女士訪我,她們知道我年輕時以摹制古畫為生。京津曾是仿制古畫(包括仿制敦煌文書)的高手云集之地。她們想從我這里了解這段歷史。隨后,她們拿出厚厚一本畫展圖錄送給我,書名曰《偽好物:16-18世紀(jì)蘇州片及其影響》。她們說,臺北故宮有大量明清時期的“蘇州片子”,有些仿品藝術(shù)價值十分高超,從藝術(shù)的眼光看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偽作”而輕觀了它們。
宋代書畫家亦大收藏家米芾,曾見到一件傳為三國時鐘繇的書法之作《黃庭經(jīng)》,雖是摹本,但形神俱佳,米芾感佩不已,稱之“偽好物”。偽好物便是對絕佳之仿品的一種美稱。當(dāng)然,這是一種藝術(shù)的看法,與商品的價值無關(guān)。
故而,《歸牧圖》這件偽好物為我的畫室所歡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