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永亮
中國畫傳承體系中的臨摹研習,歷來是筆墨啟蒙的重要門徑。對于初涉丹青者而言,臨摹古本絕非簡單的形制復刻,實為構建筆墨認知系統的筑基工程。歷代畫論多有強調"傳移模寫"的核心價值,此四字既概括了傳統繪畫教育的精髓,更暗含了從技法研習到藝術創(chuàng)造的轉化規(guī)律。
在筑基階段,擇本尤為重要。謝赫六法中"傳移模寫"位列末席,然其前置五法的領悟皆需通過此道實現。初學者當取法宋元名跡,非惟取其形制精嚴,更在目鑒真跡過程中培養(yǎng)"目識心記"的審美判斷力。如郭熙《林泉高致》所言"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注精以一之",臨習者當以精研數本代替泛臨百卷,通過反復揣摩《溪山行旅圖》之皴法秩序、《富春山居》之筆墨節(jié)奏,逐步建立對筆墨程式的深層認知。
筆墨技法的純熟僅為初級階段,真正的跨越在于對畫理的參悟。當研習者能解構范本中的經營位置之理、虛實相生之妙,則達至張彥遠所謂"意存筆先"的境界。此時臨摹已超越形骸追摹,進入"師其心不師其跡"的轉化階段。明人董其昌臨古冊頁即屬此列,雖題"仿某某筆意",實則通過解構古法重構自家筆墨語言,這種"借古開今"的臨摹思維,恰是傳統畫學"通變"智慧的具體實踐。
對于成熟畫家而言,臨摹往往呈現兩種向度:或作溫故知新的日課修行,或以古法為鏡探尋變法契機。八大山人晚年臨《蘭亭序》,以篆籀筆意入書,化晉人風韻為自家骨相;張大千臨敦煌壁畫,非求形似逼肖,實為汲取重彩敷色之理。這種"遺貌取神"的臨摹方式,暗合石濤"借古以開今"的藝術主張,將臨摹轉化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催化劑。
需要警醒的是,臨摹研習需把握"師古而不泥古"的尺度。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強調"臨畫不如看畫",道出了目鑒修養(yǎng)的重要性。若止步于筆墨程式的機械重復,則易墮入"泥跡失神"的窠臼。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造,須經歷"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源"的完整過程,臨摹僅是叩開傳統之門的鎖鑰,而非藝術追求的終點。
縱觀畫史,凡開宗立派者皆善用臨摹而不為所囿。從王蒙"渴筆解索"對董巨皴法的突破,到徐渭"潑墨大寫"對梁楷減筆的超越,印證了臨摹傳統與個性創(chuàng)造的辯證關系。當代畫者當以古法為舟楫,在筆墨傳承與時代精神的激蕩中,探尋中國畫當代轉化的新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