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一個修行人,怎么會知道賈母不吃六安茶,而給她準(zhǔn)備老君眉?
茶道即世道,妙玉此舉,說明她不僅精通茶道,還很懂得人情世故。妙玉原本是蘇州人,祖上世代讀書,出身官宦家庭。
她從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都不中用。最后不得已親自入了空門,方才病愈。但她并不是真正出家,所以并未剃發(fā),而是帶發(fā)修行。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妙玉修行,原是為了治病。身為官宦之家的小姐,她熟稔貴族生活,便很容易理解了。妙玉居住的櫳翠庵,在大觀園的西部,是賈府的產(chǎn)業(yè)。
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和賈政的那些門客,沒有什么區(qū)別。賈政的門客,整天和他探討文章,而妙玉,則是更為清貴的門客。
妙玉的日常供養(yǎng),依賴賈府,櫳翠庵,相當(dāng)于賈府的家廟。她身處繁華的大觀園,雖然以清高自許,卻并未與世隔絕,岫煙就經(jīng)常找她聊天。
第六十三回,賈寶玉過生日,妙玉打發(fā)個媽媽,給寶玉送去賀帖。那是一張粉箋子,落款是“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
這個粉色,溫馨浪漫,哪里有出家人的影子?可見,妙玉一直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寶玉拿了紙,研了墨,看著“檻外人”三字,無從下筆。
他打算去問問黛玉,前往瀟湘館的路上,遇到了岫煙,她正好去找妙玉。怡紅院的北邊,便是櫳翠庵,西邊是瀟湘館。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原來,妙玉和岫煙,曾做過十年的鄰居,只一墻之隔。當(dāng)年,妙玉在蟠香寺修煉,岫煙家境貧寒,租賃的便是妙玉廟里的房子,住了十年。岫煙沒事的時候,便去找妙玉,給她作伴。妙玉教岫煙識字,所以,她們二人,既是貧賤之交,又有半師之分。
岫煙眼里的妙玉,因?yàn)椴缓蠒r宜,為權(quán)勢不容,投奔賈府。妙玉隨了師父上京,居住在西門外牟尼院。她的師父在冬天圓寂。臨終遺言不讓妙玉返回故鄉(xiāng),在此靜居,自有結(jié)果。林之孝家的說,曾經(jīng)請過妙玉,但是妙玉清高、孤傲,說侯門公府,必定以貴勢壓人,不肯來。
王夫人笑著說,她出身官宦之家,作為官宦小姐,有些驕傲很自然,下個帖子請她來吧。所以說,妙玉離開故鄉(xiāng)蘇州,來到京城,卻是是為了避禍。她搬入賈府,也是為了尋求庇佑。因此,賈府于她,有恩。
妙玉,本是帶發(fā)修行的世家女,不同于尋常的出家人。她這種"半出家"狀態(tài),既能保有世家千金的教養(yǎng),又不必嚴(yán)守佛門清規(guī)。所以,于情于理,她都能了解和掌握賈母的偏好。
或者說,不止賈母,賈府的每個人,什么性格,有何愛好,她都能了然于心。岫煙時不時地去找她聊天,不經(jīng)意間,便能透露很多消息。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再者,櫳翠庵不是世外桃源,毗鄰怡紅院和瀟湘館,有什么消息不能傳到妙玉的耳朵里?就如寶玉過生日,本來也沒人通知妙玉啊,她不也送來祝賀的拜帖了。
妙玉精通詩詞,愛好文墨,對古玩鑒賞很感興趣。她的茶道棋藝,不輸貴族小姐。妙玉收藏的那些珍貴茶具,價值連城。
賈母吃茶的“成窯五彩泥金小蓋鐘”,出自明成化官窯,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制的范本,俗稱官仿官。清官仿,也是康雍乾頂級瓷器。明成化官窯,兩地故宮存世僅十?dāng)?shù)件,而且,清仿居多。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賈母帶著劉姥姥游覽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妙玉親自來接,到了院內(nèi),只見花木繁盛。賈母連連夸贊,到底是修行的人,沒事常常修理,比別處越發(fā)好看。
賈母一行人到了東禪堂,妙玉笑著往里讓。賈母沒有進(jìn)去,留在了東禪堂,理由是:她們才都吃了酒肉,這里頭有菩薩,沖了罪過。大家看,妙玉的禮數(shù),多么周到。她不僅在門口迎接,還不顧自己潔癖,不在乎賈母她們吃過酒肉,往里面請。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賈母讓妙玉把好茶拿來,她們吃一杯就走。妙玉忙去烹茶,寶玉視角的妙玉,很有儀式感。只見她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xiàn)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靖眉批:尚記丁巳春日謝園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
一個親自,兩個捧字,彰顯妙玉對賈母的尊重。"畸笏叟",或簡稱“畸笏”,是與脂硯齋齊名的批書人。這條“靖藏本”中的“畸笏眉批”,很難得。
寫批語的畸笏叟,在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的春天,追憶二十年前,謝園送茶的往事。那一年是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春天。
是否還記得二十年前送茶?這段充滿傷感的回憶,讓人感慨萬千,證明畸笏應(yīng)該和曹雪芹關(guān)系很好。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我們看,妙玉招待賈母的茶具,從小茶盤到茶杯,都非常考究。賈母接了茶,問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
蠲的讀音"juān",意為“凈化”,“蠲雨水”,意為經(jīng)過凈化的雨水,是烹茶的上品,口感甘滑。古代,雨水和雪水,被視為“天水”,常用于烹茶和煮藥。蘇東坡曾稱贊雨水的甘滑,并認(rèn)為用雨水烹茶,有益健康。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用天落水,即雪水、雨水、露水烹茶,認(rèn)為這些水含有靈氣。據(jù)說,明代的田藝蘅,將天落水稱為“靈水”,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露水被認(rèn)為是最高等級的“靈水”。很好奇,要是早晨收集荷葉上的露水,用來泡茶,會是什么口味?
賈母吃了半盞茶,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其實(shí),茶的好壞,不能用濃淡來評價。賈母肯定懂得,所以笑而不語,大家也都跟著笑起來。
賈母喝茶用的是成窯五彩小蓋鐘,屬于官窯珍品,除了賈母,大家用的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妙玉請寶釵和黛喝梯己茶,用的是分瓜瓟斝"和"點(diǎn)犀?",都是上古珍玩。妙玉多年前收集了梅花上的雪,用珍藏的雪水烹茶,請黛玉、寶釵和寶玉,可見對他們?nèi)说闹匾暋?/p>
六安茶屬于綠茶類,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僅取單片嫩葉制作,不帶芽頭和茶梗,形似瓜子殼,故名“瓜片”。
六安茶湯色清綠透亮,香氣清高帶蘭花香或板栗香,滋味鮮醇回甘。明清時被列為貢茶,中醫(yī)認(rèn)為其性寒,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助消化。《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六安茶能清骨中浮熱。
明代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清代為宮廷貢茶。《清宮檔案》記載,慈禧年供120斤。
谷雨前采制的六安茶,品質(zhì)最優(yōu),葉片嫩薄。谷雨后采制的瓜片,葉片稍大,風(fēng)味濃郁。
六安茶作為貢茶,是文人雅士追捧的名品。張岱在《陶庵夢憶》里記載:"六安茶以金寨、霍山者為佳",其性寒涼,善消暑熱。
賈母作為古稀老人,不宜寒涼之物,妙玉肯定知曉。關(guān)于“老君眉”,一直有爭議。可能是銀針白毫、君山銀針等白茶,或特定普洱茶“。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老君”,即太上老君,長眉大仙;“眉”也指壽眉。老君眉,名字本身就有福壽安康的吉祥寓意。有人認(rèn)為老君眉是白茶,湯色清亮、口感柔和甘醇、醇淡雅致,適合老年人溫和的脾胃,也更符合賈府“清雅”的審美。
清代的福建白茶,如白毫銀針,芽葉披白毫,形似壽星長眉,頗似太上老君仙風(fēng)道骨的意象。武夷山有同名茶樹品種,屬烏龍茶系,記載晚于《紅樓夢》成書年代。
白茶微發(fā)酵,性平和,不似六安茶性寒,符合賈母年老體虛的養(yǎng)生需求。另一方面,白茶在清代產(chǎn)量稀少,多為貢品,如白毫銀針曾供慈禧,彰顯賈母的身份。
妙玉不僅知道賈母不喜哪種茶。清雅、養(yǎng)人、有吉祥寓意。她選擇“老君眉”,可謂考慮周全。妙玉骨子里雖然清高孤傲,但她絕非不通事務(wù)。她懂得“人在屋檐下”的道理,更懂得尊重長者。
因此,她用最講究的茶具、用精心準(zhǔn)備的雨水、雪水,用最合適的茶,招待賈母一行,不僅是為了賈母的體面,更是世家出身地她,骨子里的圓融與分寸感。
劉姥姥用過的成窯杯,被妙玉嫌棄"腌臜",寶玉建議"挑水洗地",妙玉要求"抬了水?dāng)R在山門外頭"。
有些潔癖的妙玉,本身有種矛盾感。她通曉世故,卻放不下修行人的矜持。
她給寶玉的生日賀貼,自稱"檻外人",儼然出世的高人;黛玉和湘云在中秋夜聯(lián)詩,妙玉續(xù)寫的詩中,卻寫出"鐘鳴櫳翠寺,雞唱稻香村"這般入世的詩句。
妙玉,真的是一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