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核計劃發動空襲,當以色列戰機呼嘯著炸毀伊朗核設施,當波斯灣上空400枚導彈劃破夜空,全世界都在問:這兩個國家為何不死不休?
翻開《伊朗五百年》這本書,你會震驚地發現,今日的每一場爆炸,原來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回響。當全世界盯著導彈軌跡時,耶魯大學教授阿巴斯·阿馬納特在書中回溯了伊朗五個世紀的地緣暗戰:從薩法維王朝的什葉派圣戰,到巴列維時代與歐美的交易,再到如今伊朗核計劃的抵抗,帶你穿透新聞硝煙,看清伊以血仇背后500年的宗教博弈、大國操盤與石油地緣暗戰。讀完這本書,你會獲得"中東戰略預判"的超能力——當別人還在爭論"誰先動手"時,你將看透這輪沖突,本質不過是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博弈的21世紀版,如今新聞里的戰火紛飛,也不過是伊朗這個國家那套經過幾百年時間考驗的標準應對策略。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為您解讀這本書:
1.帝國的興衰
16世紀初,年僅14歲的伊斯瑪儀一世以非凡的軍事才能統一波斯,建立了被后世稱為"波斯第三帝國"的薩法維王朝。面對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威脅,這位年輕統治者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將什葉派伊斯蘭教定為國教。這一決策不僅創造了獨特的國家認同,更開創了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教士階層成為政權支柱。這種將宗教信仰與政治權力緊密結合的治國之道,為伊朗后續發展奠定了基調。18世紀末,隨著薩法維王朝衰落,卡扎爾王朝登上歷史舞臺。這個新王朝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歐洲列強正在中亞展開"大博弈",伊朗淪為英俄爭奪的犧牲品。與薩法維時期不同,卡扎爾統治者不僅無力抵御西方國家,甚至為私利出賣國家資源,將石油、煙草等關鍵產業拱手讓與外國公司。1891年的"煙草抗議"運動首次展現了宗教階層動員民眾的力量,也在伊朗人民心中埋下了對西方深刻不信任的種子。20世紀初,伊朗面臨的形勢愈加嚴峻,海關、軍隊、金融等命脈均被外國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在伊朗領土上交戰導致的饑荒奪去了200萬人的生命,而統治者仍醉生夢死。這種巨大反差最終催生了1921年禮薩·汗的政變,巴列維王朝由此建立。從薩法維到卡扎爾再到巴列維,伊朗始終在探索如何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實現現代化,這一歷史課題至今仍在延續。這段跌宕起伏的歷程不僅塑造了伊朗反西方、親宗教的民族性格,也為我們理解當代中東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2.革命與重生
巴列維王朝的現代化嘗試是一場充滿矛盾的艱難跋涉。禮薩·汗這位鐵腕統治者一方面大刀闊斧地推行西化改革:強制男性穿西裝、女性摘面紗,用德國教官訓練軍隊,從美國購買先進戰機;另一方面卻始終保持著對西方的深深戒備,甚至在軍校課程中專門開設《外國干涉波斯史》。這種矛盾心態折射出當時伊朗社會的集體困境——既向往西方的強大與繁榮,又難以擺脫被殖民的歷史陰影。當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繼承王位后,這種矛盾非但沒有緩解,反而以更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位在瑞士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年輕國王試圖讓伊朗成為西方世界最親密的伙伴,卻又不得不容忍西方壟斷伊朗的經濟命脈——石油。1953年美國中情局策劃的政變更是成為伊朗命運關鍵轉折點——這場推翻民選摩薩臺政府、重新扶植國王的行動,徹底粉碎了伊朗人對西方民主的幻想。此后穆罕默德·禮薩推行的"白色革命"則成為了壓垮巴列維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伊斯蘭宗教階層的權益被徹底剝奪,而西方國家在伊朗卻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種失衡的現代化改革最終引發了全民反彈,成為了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索。當現代化被簡單等同于對西方的屈服,當改革總是伴隨著外國勢力的指手畫腳,普通伊朗人就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熟悉的伊斯蘭傳統。1979年,教士霍梅尼利用錄音帶主導的伊斯蘭革命爆發,用現代技術建立了一個反現代的神權政體,讓伊朗在擁抱全球化的時代選擇了對抗西方的道路。也正是從此,以色列乃至美國,都成為了伊朗眼中的魔鬼撒旦。
3.神權國家的博弈
伊斯蘭革命后,這個新生的神權國家很快陷入國際孤立的困境。面對西方全面封鎖,霍梅尼政權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抵抗經濟"模式。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時,國際社會對伊朗實施武器禁運,反而促使伊朗建立起地下經濟網絡:革命衛隊在迪拜建立走私渠道,與委內瑞拉達成"石油換食品"協議,甚至通過支持也門胡塞武裝來操控國際油價。這些冒險策略讓伊朗在嚴酷制裁中頑強生存,到2023年,其非石油出口首次超過石油收入,軍事發展也毫不遜色,甚至將無人機賣到了俄烏戰場。
除此之外,在核問題上,伊朗也發展出了精妙的外交博弈術。從2015年核協議的簽署到特朗普退出后的鈾濃縮重啟,再到2021年談判時突然增加離心機數量,這種"進一步退半步"的戰術被學者稱為"波斯式議價"。通過這種策略,伊朗既獲得了實際利益,又維持了國內的反美形象,再一次完美詮釋了“波斯困境”——外部壓力越大,伊朗越能借此凝聚民心。然而,這套生存法則正面臨新挑戰。在智能手機時代,伊朗年輕人正走向世俗化。2019年汽油漲價引發全國抗議,年輕人喊出"只要伊朗"的口號;2022年"頭巾革命"中,女孩們當眾焚燒頭巾的影像傳遍世界。面對國內年輕人的抗議,伊朗政府依舊沿用傳統應對方式:斷網、抓人、制造外部敵人。可伊朗的00后們已經不吃這一套了,國家打仗歸打仗,從德黑蘭街頭的涂鴉到大學的"綠網派對",新思想依舊不斷蔓延。伊朗利用“波斯困境”團結國民的敘事還能持續多久呢?這場始于清真寺的革命,或許終將在互聯網時代迎來新的變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