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晶圓代工,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臺積電、三星這些行業巨頭。這些企業專門替芯片設計公司生產芯片,像中芯國際、華虹集團這些中國大陸廠商,在全球傳統晶圓代工領域已經能排進前十,中芯甚至離第二名的三星只差1.7%的市場份額。
但要是把標準升級到"晶圓代工2.0",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今年一季度全球前六大廠商里,愣是看不到一家中國大陸企業的影子。
從"單科"到"全科"的考試升級
傳統晶圓代工就像數學考試,只考代工制造這一道題。但現在的"晶圓代工2.0"直接變成了綜合測試,把封裝、測試、光罩制作這些環節全算進總分。更關鍵的是,這次考試還把英特爾、英飛凌這些自己設計又自己生產的IDM廠商也拉進了考場。用行業人士的話說,以前是比誰芯片造得好,現在要比的是從設計到成品的全鏈條能力。
一季度全球晶圓代工2.0市場規模達到720億美元,同比增長13%。但在這張成績單上,臺積電以35.3%的份額穩坐頭把交椅,英特爾6.5%排第二,日月光6.2%第三。反觀中國大陸企業,就算把純代工最強的中芯國際和封測龍頭長電科技的成績放上來,也擠不進全球前六。這個結果就像班里平時數學考90分的同學,突然發現綜合考試連及格線都夠不著。
技術迭代倒逼產業升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差?說到底還是芯片行業的技術門檻在飆升。現在的高端芯片早就不滿足于"造出來就行",3D封裝、芯片堆疊這些新玩法,讓制造環節和封裝測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就像組裝樂高,以前只要把積木拼好就行,現在得考慮怎么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嵌在一起,還得保證整個結構既牢固又輕便。
英特爾能沖到第二名,靠的就是把自家工廠和先進封裝技術打包賣;日月光作為專業封測廠,在2.0體系里也吃到了技術融合的紅利。反觀中國大陸企業,雖然在中低端代工和封測領域站穩腳跟,但高端制程的缺失,加上各環節之間的協同能力不足,規模不大,導致在綜合評分時吃了大虧。
追趕需要"兩條腿走路"
行業機構早就放出預警:芯片制造正在從流水線作業轉向"系統級作戰"。這對中國大陸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要繼續在先進制程上攻堅,另一方面得像臺積電那樣,把封裝測試和制造環節捏合成一個整體。就像做飯不能只會炒菜,還得會切墩、掌勺、調味,整套流程都得精通。
值得警惕的是,當行業巨頭都在往"2.0"狂奔時,如果還守著"1.0"時代的成績單沾沾自喜,差距只會越拉越大。中芯國際和三星那1.7%的差距或許很快能追平,但要在綜合實力上掰手腕,需要的不僅是產能擴張,更是整個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在晶圓代工2.0的新賽道上,中國半導體產業必須拿出"兩條腿走路"的本事,否則真的要應驗那句老話——落后就要挨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