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第一財經做的房產中介調查,那畫面看著真是揪心。我干房產主播這么久,見過不少中介的酸甜苦辣,但這次調查里的事兒,還是讓我心里不是滋味。今天就跟大伙兒嘮嘮,現在房產中介到底有多難。
先給大家講個真實故事。小劉在一線城市搞定住宅區做房產中介,本來想著大城市房子好賣,能掙大錢,結果現實狠狠打了他的臉。公司規定,每天必須有帶看記錄,要是沒客戶,那就得自己想辦法。有一回月底,小劉業績還差老遠,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沒辦法,他咬咬牙,在跑腿群里發消息:“45 塊錢雇人看 1 小時房,流程走完就給錢。” 消息剛發出去,瞬間就被好幾個人搶著報名。小張帶著 “假客戶” 一棟樓一棟樓地跑,認真介紹戶型、周邊配套,就像真有成交希望似的。等這 1 小時結束,小劉把錢轉過去,心里卻空落落的,他知道,這不過是自欺欺人,可又能怎么辦呢?
現在這行情,買房的人少得可憐,中介自然就沒生意。沒生意就算了,公司還加大考核力度,不光看結果,過程也盯得死死的。沒成交記錄?不行!一天沒帶看?別想下班!這哪是工作,簡直是變相體罰。有些中介早上 7 點就到公司,晚上 10 點還在外面 “帶看”,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結果一分錢沒掙著,還得自己倒貼雇人看房子的錢。
從數據上看,情況更不樂觀。2025 年,有底薪的房產中介只占 41%,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人連基本生活保障都沒有。就算有底薪,也就 2000 到 3000 塊錢,在大城市,這點錢連房租都不夠。再說說成交量,上海浦東算是成交比較活躍的地區了,可中介人均一年才成交 1.8 單,差不多兩個月才賣出一套房。一年 365 天,有 350 天在瞎忙活,不是在打電話被拒絕,就是帶著客戶看房卻毫無結果。深圳那邊稍微好點,去年人均成交 2.5 套,但也是寥寥無幾,而且深圳中介數量減少,競爭沒那么激烈,要是跟上海一樣的競爭環境,數據恐怕也不好看。
這么難干的活兒,為啥還有那么多人干呢?其實啊,房產中介這個行業,幾乎成了失業人員的 “避風港”。不像送快遞、跑外賣,需要眼明手快、反應迅速;也不像開網約車,得先買車投入成本。干房產中介,對學歷、長相、年齡都沒太高要求,只要會說話、能跟人打交道就行。就像有認識的一個中介朋友,以前在工廠上班,廠子倒閉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來干中介。雖然沒掙到什么錢,但好歹有個事兒干,不至于天天在家閑著。
不過,這行業流動性特別大。很多年輕人剛來的時候,干勁十足,覺得自己能大干一場,可干了幾個月,一套房都沒賣出去,天天被考核壓得喘不過氣,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還有些家庭主婦,老公有工作,自己閑著沒事干,就來試試,結果發現根本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干不了多久也放棄了。只有少數銷售冠亞軍能掙到錢,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說到雇人看房,這里面還有不少門道。那些跑腿群里,45 塊錢一小時的 “看房車” 消息特別搶手。有些人專門靠接這種活兒掙錢,一天能接兩三單,就能掙個一百多塊。可這錢也不好掙,接了一單,前后準備、路上來回,大半天時間就搭進去了,根本干不了別的事兒。就像在家帶娃的寶媽,平時沒固定工作,就靠在群里接單掙錢。有一回,她接了個看房的活兒,結果路上堵車,差點遲到,急得她直冒汗。等看完房,拿到錢,她才松了一口氣。
現在這社會,干啥都不容易。開燒烤店、搞零食連鎖,看著挺誘人,可風險也大,一不小心就血本無歸。相比之下,房產中介雖然掙不到什么錢,但門檻低、容易上手,成了很多人走投無路時的選擇。
經常有中介朋友問,這房產中介還能干下去嗎?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市場不景氣,買房需求少,中介們只能苦苦支撐。但我相信,行業總會有回暖的一天。希望大伙兒看完今天的分享,能多理解理解這些房產中介,他們確實也挺不容易了。要是你身邊有干中介的朋友,記得給他們點個贊、打打氣。如果你對房產行業還有什么想了解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咱們一起嘮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