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電影《火車進站》初次放映時嚇走了一批觀眾,現在 DeepSeek 寫的詩、Sora 生成的畫也時不時引發驚呼:我們引以為傲的事,機器人也能做到了?
我們對技術發展的態度,總是在憂慮與樂觀之間搖擺。一方面,我們憂慮 AI 將取代人類創作者。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了降低創作的門檻,手機成為強大的、開放的創作工具。創作之外,技術的迭代也直接改善了人們的生活——AI 結合手機攝影,能輔助殘障人士感知陌生的街道環境、拍攝女兒的畢業典禮,而移動影像的多方位發展,能讓未來的眼科患者用手機把眼睛拍清楚,使線上問診更加方便。
這些例子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在對技術的批評之外,是否還有兼具反思性與建設性的視角?從工程師等科技從業者的角度看來,他們的工作是否能推動技術往普惠、平權的方向發展?技術是否能在改善多數人的生活的同時,也解決少數人的問題?
在 vivo 的支持下,本期「螺絲在擰緊」請來了三位視角迥異,但在科技相關行業擁有一線經驗的對談者:科幻創作者與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vivo 影像技術工程師李偉,以及 vivo 信息無障礙營銷實踐者李夢竺。他們從 AI 對人類創作者的沖擊談起,談及手機攝影的普惠價值,慢慢逼近科技話題背后關于“人”的核心命題。
一位開發者說,技術的意義或許在于幫助更多人“被看見”;而一位作家提醒我們:表達的核心,始終在于“我到底想說什么”。通過這場對談,我們希望尋找一種不盲目樂觀也不輕易迷茫的方式,去理解這個值得憂慮的積極時刻。
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馬拉雅
Spotify|網易云音樂|單讀 App
搜索“螺絲在擰緊”,或掃碼直接收聽
04:29
螺絲第一次迎來了“工程師”
06:56
姬少亭:現在的 AI 還沒有超出我的預期
08:49
“ 這是個值得人類文化創作者憂慮的時刻”
20:21
為什么說科幻的骨子就是樂觀的?
31:28
李夢竺:技術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情感的放大器
34:45
“ 技術白癡”如何理解手機攝影背后的技術?
——算法、光學、傳感器、芯片……
43:39
姬少亭:技術是一面讓人類再發現自我的鏡子
47:20
李偉:AI 時代,怎么把表達的自由還給用戶?
59:09
技術 平 權, 除了 “做不到”,更多的 時候是“不敢做”
01:08:38
為何用技術去解決少數人的問題同樣重要?
01:16:15
最讓你興奮的技術 & 最想讓手機做到的事
談話中提到的書籍
《燒火工》,劉慈欣著
談話中提到的藝術作品
《高原上的義診》(2021),攝影:王旭
《游者多未懼》(2022),導演:張小鯊
《如果可以》(2021),導演:劉寬
《高速公路》(2022),導演:張中臣
《奇跡》(2011),導演:是枝裕和
《好好說再見》(2025),導演:張弛、王崑琳
《火車進站》(1896),導演:[法] 奧古斯特·盧米埃爾、[法] 路易斯·盧米埃爾
互動方式
如果你對本期話題或本節目有任何想法或問題,請大膽在各收聽平臺評論區留言,或者微博吳琦@五七 @姬AI-SF與主播和嘉賓互動。
「螺絲在擰緊」將不定期更新,期待下次再一起擰螺絲!
監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亞萍
編輯:菜市場
剪輯:椋生??
視覺設計:李政坷 歐夢婷
節目運營:劉雨萱
原創音樂:徐逍瀟
實習生:熊文綸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