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海沉淪終覺醒
大棚耕夢始新生
番茄棚里的新生
李建軍(化名)
夏日的陽光灑在姚渡鎮(zhèn)東方社區(qū)“重生之芽”實踐基地,47歲的李建軍(化名)正蹲在塑料大棚的田壟間,仔細查看每一株番茄的生長情況。他動作熟練,指尖輕輕撥開枝葉,檢查是否有蟲害,額頭上沁出的汗珠在陽光下閃著微光。誰能想到,眼前這位勤勞的“農技師”,曾是深陷毒癮的服刑人員。
-“重生之芽”姚渡鎮(zhèn)東方社區(qū)實踐基地-
“三年前我剛出獄時,覺得自己就像這片曾經被荒廢的土地,滿是瘡痍,不知道該怎么重新開始。”李建軍站在藤蔓間,望著眼前郁郁蔥蔥的小番茄,聲音有些低沉。
2016年,他因吸毒販毒被判刑七年,2022年刑滿釋放后,面對破碎的家庭、社會的偏見和未來的迷茫,他一度陷入絕望。“那時候身體垮了,腦子也渾渾噩噩,家里為了給我戒毒花光了積蓄,媳婦帶著孩子離了婚,親戚朋友都躲著我。”他坦言,剛回歸社會時,連走路都低著頭,總覺得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
轉折發(fā)生在東方社區(qū)“重生之芽”禁毒教育幫扶項目啟動后。該項目以“教育賦能+實操訓練+宣傳展示”為核心,為像李建軍這樣的特殊人群搭建了回歸社會的橋梁。
-幫扶對象積極參與大棚建設-
社區(qū)工作人員第一次找到他時,他猶豫再三:“我這‘爛泥’還能扶上墻?種地時我連秧苗都分不清。”但工作人員沒有放棄,一次次上門幫他申請技能培訓名額,聯(lián)系農業(yè)專家手把手教技術。
-辛勤耕種-
“第一次走進培訓微課堂,看到那些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學員,心里踏實了不少。”李建軍回憶,項目組開設的農業(yè)種植課程從理論到實操,內容扎實。專家們不僅教如何選種、育苗、防病蟲害,還傳授市場銷售的基本知識。10課時的系統(tǒng)學習后,他拿到了結業(yè)證書,握著那張紙時,他第一次覺得“自己還能做個有用的人”。
-基地的蔬菜大棚-
實踐基地成了李建軍重生的“試驗田”。在5畝番茄種植區(qū),他跟著指導老師從頭學起:翻地要翻多深,株距該留多少,施肥用什么配比……“剛開始手忙腳亂,不是澆多了水,就是錯過了打藥時間。”他笑著說,社區(qū)干部和技術員就像“盯孩子一樣盯著我”,每天來地里好幾趟,手把手糾正錯誤。三個月后,他的番茄苗長勢喜人,第一次采收時,看著紅彤彤的果實裝箱運走,他忍不住哭了:“這果子比我命還金貴,終于知道自己不是廢人了。”
-默默耕耘-
項目的孵化展示中心為李建軍打開了更廣闊的天空。這里采用“線上+線下”模式,他的番茄不僅進了社區(qū)超市,還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外地。“現(xiàn)在每個月收入穩(wěn)定,還能給孩子打生活費,前妻也偶爾來基地看看我。”他摩挲著褲兜里的銀行卡,眼角泛著淚光,“最珍貴的是,村里人開始叫我‘老李’了,不再用異樣的眼神看我。”
-成果喜人-
如今,李建軍已從學員成長為“導師”。在綠意盎然的番茄棚里,他常常一邊示范種植技巧,一邊對新學員說:“看這些番茄苗,只要用心照料,再瘦弱的苗子也能結出好果子。人也是這樣,只要肯改過自新,社會就會給我們重生的機會。”
夕陽下,李建軍彎腰檢查著即將成熟的番茄。紅彤彤的果實映照著他被曬得黝黑的臉龐,這個曾經迷失方向的漢子,如今在田間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正如項目名稱所寓意的,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一個個“重生之芽”正在茁壯成長。
-收獲成果-
據(jù)東方社區(qū)黨委書記賴均勇介紹,“重生之芽”這個由區(qū)人大、區(qū)禁毒辦和社區(qū)黨委共建的項目,已幫助12名學員掌握謀生技能,其中9人實現(xiàn)穩(wěn)定就業(yè)。項目不僅提供農業(yè)技術培訓,還配套心理輔導、家庭關系修復等服務,并與企業(yè)簽訂就業(yè)保障協(xié)議,讓學員真正重拾生活信心。
記者手記
禁毒之路,不僅是戒除毒癮,更是重塑人生。姚渡鎮(zhèn)東方社區(qū)“重生之芽”項目用泥土的芬芳洗刷心靈的傷痕,用勞動的汗水澆灌出重生的希望。當特殊人群在這里找到立身之本,當社會以包容之心接納迷途歸者,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鄉(xiāng)村振興的蓬勃圖景,更是一個社會應有的溫度與力量。
來源: i青白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