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楊樂怡
在燃燒了20天之后,一艘載有近3000輛汽車的"MorningMidas"號貨輪在太平洋上燃燒沉沒。這場始于5月26日的火災,不僅燒毀了價值數億元的出口車輛,更將電動車海運安全問題暴露在聚光燈下。當滾滾濃煙籠罩北太平洋時,也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球化征程蒙上一層陰影。
燒了20天,數千輛中國車葬身海底
5月26日清晨,滿載近3000輛汽車,包括約800輛長城、奇瑞等品牌電動車的"MorningMidas"號駛離煙臺港,原計劃前往墨西哥市場,誰也沒想到這艘巨輪會成為流動的"火藥桶"。事發當日,火勢從船只底部甲板冒出,并隨后迅速蔓延。滅火失敗后,全體船員被迫撤離,留下數千輛汽車在封閉的船艙內繼續燃燒,直至價值4.5億至6億元的國產汽車殘骸墜入太平洋深處。
這并非孤例。2022年大眾進口新車在北大西洋葬身火海,2023年日本貨輪火災致人員傷亡。據安聯保險的統計,2024年全球船舶火災數量創十年新高,汽車運輸船事故率激增37%。
當電動車登上遠洋巨輪,其"熱失控"特性的鋰電池的就像定時炸彈——高溫、擠壓、短路都可能引發火災。而且這類火災燃燒能量高、復燃與爆炸風險大,難以撲滅,給運輸安全帶來極大挑戰。傳統貨輪的滅火系統面對鋰離子火災如同"玩具水槍",甲板通風設計對有毒氣體更是形同虛設。正如一位航運安全顧問的警告:“我們正用20世紀(參數丨圖片)的海運規則,運輸21世紀的科技炸彈”。
對于新能源車海運途中的起火風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應該就是這幾年海南登島的船渡了,新能源車被“區別對待”,嚴格限制每艘船上的新能源車數量,同時還增設專門的過海新能源汽車專用運輸船。
賠了銀子,丟了面子
最近這場火災,損失最慘的自然是保險公司,但對于志在全球化的中國車企,燒穿的不只是一時的財務報表。近3000臺出口墨西哥的車輛付之一炬,直接沖擊車企海外交付計劃。更深遠的影響,保險業或許會“談電車色變”,未來每艘汽車運輸船的保單都可能附上"電動車溢價"。電動車運輸成本或將迎來長期上浮,這對中國車企的出海戰略來說,無疑帶來更多壓力。
而從長遠來看,火災也給以新能源車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形象帶來負面影響,市場信任的裂痕更需要修補。雖然這次出事的“MorningMidas”號,其19年船齡,消防安全配置不夠先進也脫不開關系,但當"中國制造"與"熊熊烈火"的強烈視覺沖擊形成關聯,海外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安全性疑慮恐將加深。墨西哥經銷商可能會慎重考慮合作;歐盟正在審議的碳關稅政策,或將消防安全納入綠色認證體系。這場大火不僅燒掉了真金白銀,更灼傷了"中國智造"的海外口碑。
如何應對?
好在一些積極的信號能讓我們不至于悲觀。
將于2026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動力電池新國標,倒逼企業構筑"防火長城"。新國標要求電池包必須通過加熱、針刺、底部撞擊、過充等嚴苛測試,系統需具備30分鐘明火不擴散能力;此外,固態電池的技術曙光已現。目前,寧德時代、比亞迪、上汽、廣汽等廠家都宣布在全固態電池研發上取得進展,并規劃了量產時間表。傳出全固態電池迎來量產的消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全固態電池的大規模上車,電動車的海運擔憂或將得到顯著緩解。
6月24日,比亞迪第六艘汽車運輸船"BYDCHANGSHA"號LNG雙燃料運輸船的下水,也算是從載具上進一步降低起火風險。這艘可裝載9200臺車輛的"超級方舟",官方稱其擁有高效的裝載系統和防護技術,可保障運輸過程中的高效裝載與車輛安全。
浴火淬煉,不滅壯志
2025年中國汽車出口延續增長趨勢,1-5月中國汽車累計出口283萬輛,同比增長16%。其中,5月單月出口量達68.2萬輛,同比增長20%。
站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這場大火給本來喜人的中國汽車出海征程蒙羞。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攻克續航里程、智能駕駛之后,又迎來安全運輸這個必答題。相信太平洋的浪涌吞沒了鋼鐵巨輪,卻不能澆滅中國汽車出海的雄心壯志。
版權聲明:圖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線外邦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