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多時間,厚土小姐收集了上百位獨立音樂人的創作歷程,走訪了40多個音樂社群,中國音樂人為什么如此艱難,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音樂獲得更多尊嚴
在鋼筋水泥構筑的城市森林里,總有一些靈魂執著地追尋著音樂的光芒。我曾采訪過上百位獨立音樂人,在那些或簡陋或雅致的工作室里,在深夜長談的咖啡館角落,他們眼中跳動的音符與理想,和現實生活的困頓形成了刺痛人心的反差。作為多個音樂人社群的管理者,我目睹過太多音樂人在創作與生存的夾縫中艱難跋涉——音樂,這個本應承載人類最美好情感的藝術領域,卻在娛樂圈的生態鏈中淪為最難以盈利的困局。
許多音樂人的成長之路都布滿荊棘。有人從孩童時期就開始接受樂器訓練,在琴房里度過無數個枯燥的日夜;有人寒窗苦讀十余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頂尖音樂學院,系統學習作曲、和聲、配器等專業知識。他們懷揣著對藝術的敬畏之心,渴望用音樂傳遞思想、觸動靈魂。然而,當他們真正踏入社會,才發現音樂行業的生存法則遠比想象中殘酷。一場小型演出的收入可能僅夠支付交通費用,一首精心創作的歌曲播放量慘淡,難以獲得商業回報。即便偶爾有作品獲得關注,扣除平臺分成、版權公司抽成后,音樂人到手的收入依然寥寥無幾。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些網紅憑借夸張的表演、獵奇的內容輕松獲得百萬流量,商業代言、廣告合作紛至沓來。這種價值倒掛的現象,不僅是對音樂人的打擊,更是對整個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拷問。
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版權保護機制的不完善無疑是最關鍵的癥結。當前,音樂版權市場亂象叢生,音樂人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許多創作者為了獲得作品推廣機會,不得不與版權公司簽訂不平等協議,將版權以極低的價格一次性轉讓。這意味著,即便作品日后爆火,為平臺、版權公司帶來巨額收益,創作者也無法從中獲得額外回報。一位獨立音樂人曾向我展示他的合同:一首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破億的歌曲,他僅獲得了5000元的買斷費用,而后續的廣告植入、商業授權等收益,都與他毫無關系。這種“一錘子買賣”的模式,嚴重損害了創作者的權益,讓音樂創作淪為“一次性消耗品”。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作品引發版權糾紛時,音樂人往往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在現行法律框架下,版權歸屬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帶,一些版權公司利用法律漏洞,通過復雜的合同條款將版權牢牢掌控在手中。即便是創作者親自操刀的作品,在版權歸屬問題上也可能陷入被動。這種局面導致許多音樂人在創作時畏首畏尾,不敢全身心投入,甚至被迫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轉向迎合市場的快餐式創作。
國家近年來一直在推動版權保護升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首先,應建立更加公平的版稅分配機制,參照國際通行標準,明確音樂作品在不同傳播渠道、使用場景下的收益分配比例,確保創作者能夠從作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獲得合理回報。其次,要強化對版權合同的監管,設立專門的審核機構,對顯失公平的合同條款進行干預,保護創作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最重要的是,必須明確歌曲版權的最終歸屬權,無論作品經過多少次授權、轉讓,創作者始終擁有版權的核心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音樂人“創作無保障、收益無延續”的困境。
除了法律層面的完善,整個社會也需要重塑對音樂藝術的價值認知。音樂不僅僅是娛樂產品,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精神世界的寄托。我們不能任由流量至上的價值觀主導一切,而應給予真正有才華、有深度的音樂作品更多展示機會,建立多元化的音樂評價體系。平臺方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優化推薦算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為優質音樂作品提供更廣闊的傳播空間。
守護音樂人的創作熱情,就是守護人類的精神家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一位音樂人都能在創作中找到尊嚴,在藝術追求與現實生活之間找到平衡。當版權保護真正成為音樂行業的基石,當藝術價值重新被置于流量之上,我們才能迎來中國音樂產業真正的春天。這不僅需要法律的完善、行業的自律,更需要每一位音樂愛好者、文化從業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那些在音樂道路上執著前行的追夢人,才能不再為生存而妥協,讓音樂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