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是生態的生命線,亦是發展的動脈。四川彭州,這座靜臥川西的古城,千年以來以水為墨、以地為箋,在柏條河畔揮毫著人水共生的史詩。
發源于都江堰內江的柏條河,曾如不羈的野馬——歷史記載中,太平堰屢被洪水沖毀,木橋廊閣幾度沒于濁浪,直到清代丁寶楨以石筑堰、大興水利,才馴服洪濤,讓“太平”之名名副其實。
而今的柏條河褪去桀驁,化作一襲碧綠綢帶纏繞城郭。5100余米隔離圍網如衛士環伺河岸,4000米青石板步道在林蔭間蜿蜒,1300株喬木織就天然綠障。水質自動監測站與智能監管系統24小時值守,讓每滴水都保持著雪山融水的澄澈。白鷺點水時驚起漣漪,蘆葦蕩在風中輕吟,漫步4公里生態長廊,早已分不清是游人入畫,還是畫擁游人。數據印證著守護成果:彭州段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100%,從未發生污染事故,成為成都平原飲用水安全的堅實屏障。
這條河的蛻變,是彭州踐行“兩山”理念的鮮活注腳。從清代石堰到智慧監測,從防洪治水到生態景觀,柏條河既承載著古蜀水利文明的基因,又流淌著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密碼。
當雪山融水化作萬家清泉,當機械巡護升級為數字監管,彭州正以水為媒,讓這條千年河道繼續書寫人與自然共生的未來詩篇。
(四川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