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悅服務若不能徹底切割與關聯方的非正常資金往來,建立真正獨立透明的治理體系,即便僥幸復牌,也難逃投資者的用腳投票。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 北京報道
6月23日晚間,新城悅服務集團有限公司(01755.HK,以下簡稱“新城悅服務”)收到香港聯交所正式復牌指引,要求其對關聯方資金往來進行獨立調查、公布未披露財務業績、證明管理層誠信及內部監控機制合規等。
截至發稿前,公司仍未完成上述整改事項,繼續處于停牌狀態,并面臨最晚于2026年9月30日前達成復牌條件的最后期限。
此前,新城悅服務曾因發現與關聯方存在高達8億元的資金往來而延遲發布2024年年報,引發市場對其治理結構和財務健康的廣泛質疑。盡管該筆資金已歸還,但港交所提出的六大復牌指引仍為公司帶來不小挑戰。
多位行業專家對此持不同看法。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衛認為,“新城悅服務短期內復牌可能性不高,當前條件難以滿足。”資深物業分析師表示,“盡管新城悅服務問題與恒大物業類似,但資金已歸還,退市風險較低。然而,新城悅服務內部人事動蕩、調查進展緩慢,仍為復牌蒙上陰影。”
關于新城悅服務復牌指引進行得如何?6月25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聯系新城悅服務方面人士,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復。
復牌六大指引壓頂
根據新城悅服務公告,港交所提出的復牌指引共六項,包括:對關聯方資金往來進行法證調查并公布結果;補發尚未公布的財務業績;確保管理層誠信無瑕疵;開展內部監控審查;符合持續經營能力要求;以及向市場披露所有重大信息。這些要求直指公司此前暴露出的核心問題——關聯交易管理混亂、信息披露不透明、內部治理機制薄弱。
一位資深物業分析師表示:“新城悅服務雖然成立了獨立調查委員會,但進展緩慢,尤其在資金往來的具體細節、發生原因、責任人認定等方面遲遲未有明確結論,這使得復牌工作推進受限。”
“新城悅服務當前短期內復牌的可能性不高,因為港交所提出的六大指引門檻并不低,尤其是在涉及管理層誠信和內部風控體系方面,企業需要從制度層面做出系統性調整。新城悅服務目前的整改節奏顯然難以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宋紅衛認為。
此外,新城悅服務近期頻繁的人事變動也加劇了市場的不安情緒。此前,其獨立非執行董事許新民因過往牽涉彩生活、花樣年事件被要求培訓后辭職,首席財務官陳妮娜亦因“集團內部安排”離任。這些人事更迭雖未直接影響日常運營,但反映出該公司在應對監管壓力和修復投資者信心方面的不確定性。
退市倒計時敲響警鐘
物業行業的輕資產屬性本應是抵御風險的天然屏障,但新城悅服務的案例卻暴露出這一商業模式背后的治理漏洞。盡管公司強調資金已全數歸還,但8億元關聯往來的突然曝光,直接撕破了其財務透明度的偽裝,將物業企業與地產母公司之間隱秘的資金輸送通道暴露在監管聚光燈下。
從恒大物業到鑫苑服務,類似劇情不斷重演,揭示出行業通病——物業板塊往往淪為地產母公司的“提款機”。
事實上,新城悅服務的處境并非獨一無二。2022年,恒大物業因134億元存款被挪用停牌,歷經18個月才完成調查并復牌;鑫苑服務也曾因4億元存款被質押陷入停牌,最終通過以資抵債方式解決。這些案例為新城悅服務提供了參考,但也凸顯了物業公司與地產母公司之間的資金風險。
以恒大物業為例,在停牌一年半后通過全面清理關聯方違規行為、更換管理層、加強內部控制等方式恢復上市資格。
鏡鑒咨詢創始人張宏偉認為:“物業是輕資產行業,復牌只是時間問題,可能正在內部調整架構。”
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則持不同觀點:“問題的本質在于資金往來是否合規,不取決于資產輕重,而在于公司治理是否健全。當前新城悅服務調查進展緩慢、高管頻繁更迭,恰恰說明其內控體系存在系統性缺陷。”
值得警惕的是,港交所給出的整改期限正在一天天流逝。若不能在2026年9月30日前完成復牌條件,公司將面臨強制退市。截至目前,新城悅服務僅完成了資金歸還這一基礎動作,在關鍵的獨立調查、財務審計、內控重建等方面仍未見實質性突破。
“市場不應被‘輕資產’的標簽所迷惑。物業企業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可持續的現金流和獨立運營能力,而非作為地產公司的附屬品。新城悅服務若不能徹底切割與關聯方的非正常資金往來,建立真正獨立透明的治理體系,即便僥幸復牌,也難逃投資者的用腳投票。”前述資深物業分析師再次直言。
退市倒計時的鐘聲已然敲響,留給新城悅服務自救的時間已經不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