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伊朗近些年的軍事計劃,很好奇以色列空軍是怎么做到肆無忌憚轟炸伊朗?12天,1000多架次以軍戰機,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防空攔截,但伊朗明明裝備了全球最先進的反隱身雷達系統之,特別是俄羅斯的Rezonans-N、Nebo-SVU,還有國產改進版的遠程米波雷達,理論上能在數百公里外捕捉F-35的蛛絲馬跡,可現實卻是毫無還手之力。
為什么會這樣?問題的根源不在雷達性能,整個伊朗防空體系被“系統性瓦解”了。從沖突爆發第一天開始,以色列特種部隊就已經滲透進伊朗邊境腹地,先用自殺無人機襲擊雷達天線,再用長釘反坦克導彈直接“定點清除”雷達基站。幾小時內,伊朗邊境的預警系統就像被拔了電源。
而這,才剛剛是開場。
第二步,以色列空軍對電磁頻譜的全面控制,伊朗的雷達站看似密布,但很多系統之間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協同聯動,雷達是拼接式、點狀化的,一旦關鍵節點被摧毀,其它雷達站就無法實時接力、構建完整的空域監視,這種“孤島式”的雷達部署,本質上是給F-35這種專為突破防空網設計的戰機送菜。更何況,以色列還在空中部署了干擾機和電子戰系統,專門對付那些高頻雷達,擾亂雷達回波,讓原本就“隱身”的目標更難被識別。
一旦F-35進入攻擊軌道,雷達被打啞的伊朗防空部隊就只能靠肉眼猜測方向,特別是伊朗在預警和決策上高度依賴人的指揮,沒有構建完整的AI輔助作戰系統。打個比方,以軍戰機剛從邊境起飛,伊朗軍官還在翻紙質地圖,伊朗那些能“發現F-35”的雷達,在敘利亞也確實做到過,但那是在美軍F-35沒有主動規避、且飛行高度和頻率公開的條件下。
但這次以色列戰機配合特種部隊、電子戰平臺、網絡戰攻擊,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復合式”的空襲模式,伊朗的雷達不是性能不夠,是根本來不及發揮,這邊雷達臺剛開機,就被炸成廢鐵;電磁波剛掃出去,數據鏈就被干擾切斷。
伊朗長期把軍費壓在導彈、地面部隊和海外代理人身上,空軍和電子戰系統是一片空白,面對F-35這種“科技怪物”,以色列幾乎是用21世紀的戰爭方式在碾壓伊朗80年代的國防觀念,不是伊朗的雷達不夠強,是整個系統被“打掉鏈條”,如果防空像是一個人的五感,以色列就是同時摧毀了伊朗的耳朵、眼睛和神經中樞。
其實在中東戰場上,以色列之所以屢戰屢勝,從根本上看,絕非所謂“民族更優越”這層膚淺邏輯,是一場赤裸裸的技術碾壓游戲,從第一次中東戰爭到如今伊以沖突,每場勝利的背后,都是一整套軍事科技體系在支撐——從雷達、衛星,到戰機、導彈,以至于情報、電子戰,每一環都碾壓對手。
以色列境內生活著超過200萬阿拉伯人,甚至在以軍部隊中,阿拉伯裔士兵、德魯茲人和貝都因人占據了相當的比例,伊朗國內生活著猶太人群,他們在那里扎根超過兩千年,是波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不是種族因素,真正把勝負拉開差距的,是技術——是跨代的、壓倒性的技術差距。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飛行員駕駛著F-4“鬼怪”戰斗機,在空中如砍瓜切菜一般擊落阿拉伯國家的米格-21,后者根本連戰術機動空間都沒有,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軍換裝了F-15和F-16戰機,面對米格-23形成全頻段壓制。今天,F-35隱身戰機更是飛進了伊朗上空連防空雷達都不帶響的,這不是因為伊朗不會打仗,是他們壓根“看不見”對方在哪。
從五角大樓到洛克希德·馬丁,從以色列國內的拉斐爾公司到情報系統的整合能力,以色列的技術優勢是一種全維度的系統化支持,不僅有硬件裝備,更有作戰理念和戰術管,。甚至連以色列飛行員的訓練體系,都是在美國空軍的標準框架下成長起來的,反觀中東各國,長期受制于蘇制武器體系的桎梏,裝備老舊,信息融合和指揮鏈條也遠遠落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