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芬 編輯 | 蔣詩舟
最近一周,Robotaxi行業熱點頻頻:特斯拉在美國啟動Robotaxi試點運營服務;文遠知行被傳已秘密提交中國香港上市申請;哈啰闖入Robotaxi戰場,完成超30億元融資,引入螞蟻、寧德時代戰略投資。
與此同時,多家中國Robotaxi企業爭相出海,展開商業化部署及測試。
在Robotaxi商業化中,頭部玩家的運營車輛總數相差尚不懸殊。蘿卜快跑的車隊規模僅超1000輛,最早布局的Waymo,部署數量尚不足2000輛。特斯拉、小馬智行的目標,是在2025年內將車隊規模擴大至千輛。
不過,多家Robotaxi企業將2025年視為“重要擴張之年”,加速擴展車隊規模和城市區域,提升量產能力。小馬智行計劃三年內投放上萬輛,馬斯克預計2026年底美國市場將運營超10萬輛特斯拉Robotaxi。國海證券分析師劉熹表示,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三大要素核心包括算法能力提升+硬件降本+政策支持,當前行業奇點已至。
一、特斯拉Robotaxi仍處早期測試階段
美國當地時間6月22日,特斯拉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正式啟動 Robotaxi 試點服務,與行業領頭羊Waymo展開正面競爭。
其中,特斯拉Robotaxi 完全依賴攝像頭搭配深度神經網絡的視覺識別系統,運行自主研發的FSD模型,通過AI算法實時處理路況、交通信號、行人及車輛距離等,當前處于“可控試點”和“受限場景”階段。
按照馬斯克的分階段擴張計劃,在奧斯汀試運營幾個月內,特斯拉Robotaxi車隊規模將擴至1000輛,2025年底前將服務擴展至美國其他城市,部署類似愛彼迎(ABNB.US)的共享模式——允許私人車主將車輛接入Robotaxi網絡賺取收益,并于2026年量產無人出租車Cybercab。預計到2026年年底,美國將有“可能數十萬輛,甚至超過一百萬輛(無人監督全自動駕駛)特斯拉”。
如果從谷歌2009年啟動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也就是Waymo前身算起,Robotaxi行業的歷史不超過十七年。2016年Waymo獨立運營,成為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同年10月,特斯拉在《宏圖第二篇章》中首次提出Robotaxi概念。
Waymo與特斯拉代表了兩種迥異路線。Waymo一開始便選擇跨越式路徑,即直接跳過中間過渡階段,堅定做L4級無人駕駛,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利用數據冗余性增強安全性。蘿卜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中國頭部Robotaxi 企業,皆屬此列。漸進式路線是在量產車上優先搭載L2/L3級輔助駕駛,以低成本硬件通過大規模數據訓練最終做到L4/L5,代表企業便是特斯拉。
小馬智行表示,特斯拉遵循L4級自動駕駛測試的典型模式:歷經小規模、小范圍試點以及先主駕安全員,再副駕安全員,最終完全無安全員的技術測試路徑,以確保其車輛的安全性。無論是waymo、小馬智行還是特斯拉,三者的起點都是需要安全員,且有限制的運行區域,這充分驗證了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無法逾越“逐步測試、逐步落地”這一客觀規律。
從策略上,特斯拉采用“視覺+AI”策略,主打“硬件下放、規模化”,競爭對手Waymo主打“高成本傳感器+高精地圖”。國泰海通證券分析認為,特斯拉Robotaxi的試運營,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AI 應用首次在復雜真實環境中落地并產生商業行為,未來能否實現規模化、全天候、無安全員、全場景運營是關鍵。
特斯拉目前在奧斯汀較小范圍進行“副駕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測試,運營車隊數量在20臺以內,接近Waymo七八年前在鳳凰城早期測試(Early Rider)階段。而中國Robotaxi公司,于2021年已在廣州、北京開展主駕無人自動駕駛測試。
“特斯拉Robotaxi處在早期測試,尚未達到中國Robotaxi公司在一線城市復雜場景開展全無人駕駛的水平。”小馬智行對《財經》新媒體表示,Robotaxi不是單純技術路線的競爭,核心目標是以安全為底線,實現綜合成本低于綜合收入的毛利為正的規模化運營。在安全前提下做到無人是硬性要求,多傳感器融合+冗余的方案仍值得且必要。
頭部玩家商業化落地行至何處?
對中國相關企業而言,正值技術升級與業務擴張的關鍵節點,特斯拉Robotaxi試運營猶如“對標信號彈”。
在美國,Robotaxi產業由科技巨頭領跑。隨著蘋果放棄造車、通用汽車斷供Cruise,主要Robotaxi玩家為谷歌旗下的Waymo、亞馬遜旗下的Zoox以及特斯拉。
截至2025年5月,Waymo擁有1500輛車隊規模,服務城市覆蓋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以及奧斯汀,每周完成超過25萬次付費乘車服務,計劃到2026年底擴展至七個美國城市。6月24日,Uber宣布在美國亞特蘭大提供Waymo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數十輛Waymo的Robotaxi會服務于亞特蘭大65平方英里區域。
與之相比,Zoox仍在美國多個城市投入開展路測,計劃2025年內在拉斯維加斯啟動首次商業化運作,并新建生產場地助力主要市場擴張。今年6月,其加州海沃德工廠宣布正式開設,預計年產能超1萬輛,為美國首個專為自動駕駛設計的量產車工廠。
在國內,Robotaxi以創業公司為主導,頭部企業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百度蘿卜快跑等,已在試點區域落地運營,加速擴展車隊規模和服務區域。
5月,創始人李彥宏在百度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披露,旗下蘿卜快跑現已覆蓋全球15座城市,部署超1000輛無人車。今年前三個月,蘿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萬次出行服務,同比增長75%。
另據其他兩家公司最新財報,作為L4多場景開拓者,文遠知行展開Robotaxi、Robobus、Robovan全矩陣布局,在全球已有超1200輛自動駕駛車輛投入運營,國海證券分析其中Robotaxi保有量超500臺。小馬智行擁有超250輛Robotaxi,預計第二季度開始量產,到2025年底計劃將Robotaxi車隊規模擴大到千臺,三年內投放上萬輛。
艾瑞咨詢認為,當中國網約車/出租車逐漸進入存量市場,多地發布網約車運力飽和預警,Robotaxi的大規模商業化必將改變現有出行市場格局。在此前提下,Robotaxi在整個出行行業中的實際增長更多取決三因素:運營區域的開放程度、定制Robotaxi量產和投放的節奏,以及Robotaxi訂單在整體出行行業中的滲透率,分別代表著車能跑多遠、有多少車和有多少用戶的問題。
目前,中國頭部企業在重點城市多有Robotaxi業務的落地,側重點有所不同。東吳證券汽車行業證券分析師黃細里稱,小馬智行主要關注北上廣深超一線城市,且獲取牌照的進度最快;文遠知行著力發展北京、廣州,橫向拓展能力(Truck/Bus/Van,出海)規劃更廣;蘿卜快跑落腳北京、武漢向外布局,目前車輛在運規模最大。
隨著Robotaxi進入規模化量產拐點,國內玩家們紛紛發力建立合作伙伴生態,開拓國際化市場,中東成為熱門出海地。根據ARK估計,達到一定規模后,Robotaxi平臺能夠以每英里0.25美元的價格來提供盈利性的乘車服務。
其中,不同定價可能觸達不同的市場規模。ARK分析,若Robotaxi定價略高于1美元每英里,主要滿足西方通勤需求;定價為0.6美元每英里,可觸達高收入國家非通勤相關的需求;定價為0.5美元每英里,可滿足低收入國家的長尾需求。若定價僅為每英里0.25美元,可能會釋放更多額外需求。
通過規模化實現盈利,難在哪?
想實現Robotaxi的普及與大規模運營,仍面臨技術、成本、政策等多重挑戰。
L4定位于可摒棄車內安全員的無人駕駛,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核心要求,長尾場景的處理仍存技術難題。為滿足全場景覆蓋和系統自動處理的安全性,L4對數據、算法、算力和寬帶的要求均在大幅增加。
比如,高盛分析師馬克·德萊尼表示,市場可能高估了特斯拉Robotaxi的擴張速度,短期內Robotaxi的發展可能會緩慢。從社交媒體上流傳出的多個視頻中,可以發現特斯拉Robotaxi在行駛過程中,出現了在前方無障礙的時候突然急剎車、短時間內穿越雙黃線逆行等問題。
從成本投入看,Robotaxi的成本包括單車產品成本、維護成本、安全冗余成本以及平臺運營成本。據悉,Waymo五代車整套成本約10萬美元。小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總體成本已從2017年第一代的100萬元降至27萬元,未來三年有望再降30%-40%。百度蘿卜快跑第6代無人車整車成本相較于5代車下降60%,價格約在20.46萬元。特斯拉Cybercab預估2026年生產,量產后成本有望降至單車3萬美元以內。文遠知行Robotaxi車輛已實現在不同產品共用90%零部件的能力,預期下一代Robotaxi的成本還可以降低20%~30%。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中國Robotaxi行業深度研究報告》中統計,Robotaxi的單車產品投入在30萬元左右,每年維修成本約5萬元、運營成本約3萬元,單車的安全冗余成本在3-10萬元不等,而當前Robotaxi行業單年營收約6萬/年,難以覆蓋每年的維護、冗余與運營端的費用。
其中,安全冗余的成本因城市和車型的不同而有所差。Robotaxi維護成本包括維修保養、零部件更換、保險費用、補能成本等多方面,以及線下地勤維護人員的人力成本,被認為未來很難顯著下降。想要實現大規模量產,仍需繼續降低高精度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搭載成本。
此外,Robotaxi是一個強監管的新行業,對企業而言沒有諸多先例借鑒。政策上Robotaxi以小規模試點為主,無人駕駛技術責任劃分缺乏明確法律規定,給商業化帶來諸多法律障礙。一些研報指出,在相關測試及試點中,遠程安全員的法律責任問題突出,現行法律未明確其身份與責任,企業法律風險增加。無人駕駛出租車事故理賠問題待解決,傳統保險難覆其全部風險。
有接近Robotaxi業務的人士表示,今年多家做無人車的企業轉向拓展海外市場。
關于公司盈利節點,蘿卜快跑去年宣布,有望在2024年底在武漢實現收支平衡,并在2025年正式進入盈利期。在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EO彭軍看來,何時盈利取決于投放Robotaxi的數量。他預測在2028年左右,車輛規模能使集團實現盈虧持平,這一規模量大概是5萬輛。
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小馬智行實現營收約1.02億元,同比增長12%;凈虧損2.71億元,同比擴大約81%。其中,Robotaxi業務收入為1230萬元,同比增長200%。同期,文遠知行實現營收7244萬元,同比增長1.8%,凈虧損3.8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68億元有所收窄。其中Robotaxi業務收入為1610萬元,占總收入的22.3%。
Robotaxi行業正加速商業化擴張,隨著全球市場逐步開放,誰能率先突破瓶頸,誰就有望領跑未來出行賽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