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曾被捧為“天之驕子”的海歸留學生,如今卻成了中美博弈棋盤上的“棄子”!
美國那邊不僅拒簽率高達36%,已經有簽證的也要被“狠狠”吊銷。
中國這邊,董明珠一句“海歸派有間諜”,更是直接將他們釘在恥辱柱上。
花了幾百萬、熬了無數夜,才拿到的高文憑,換來的竟是兩邊都不待見。
這些被當成“間諜”防著的孩子,到底還能往哪走?
近年來,美國拒簽中國留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了,張華的經歷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作為清華計算機系的尖子生,張華托福考了114分,GRE更是拿到了330多分的高分。
他申請的是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按理說這樣的成績應該穩穩當當。
可面簽那天,簽證官只跟他聊了不到三分鐘,就把他打發了。
理由聽起來很唬人——“可能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張華走出領事館的時候,腦子都是懵的。
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個普通學生,怎么就成了美國的“威脅”?
而這種遭遇在中國留學生圈子里,越來越常見。
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F-1簽證的拒簽率飆升到了36%,超過25萬中國留學生被拒簽。
并且,這些被拒的學生里,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專業的優秀學生。
此外,被拒簽還不是最慘的,慘的是很多已經在美的留學生,也被“打包退回”了。
今年5月28日,美國務卿魯比奧就曾公開放話,說要取消中國學生的簽證。
他特別點名了兩類人:一是跟中國政府有關系的,二是學科技專業的。
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對所有中國學生,包括香港學生的新簽證申請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為何美國要對留學生下手?實際上,這和中美博弈的國際背景息息相關。
說白了,美國現在就是怕中國學生學了他們的技術,回國后幫助中國發展。
因此,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工程這些前沿領域,現在都被美國列為“敏感專業”。
申請這些專業的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會受到“特殊照顧”。
美國的這種做法,不僅讓中國學生寒心,連美國的一些教授都看不下去了。
有教授公開表示,把學術交流搞成政治斗爭,這違背了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
科技創新本來就需要全球合作,現在美國這樣搞,最后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
確實,美國很多科技公司的實驗室里,中國面孔占了很大比例。
突然把這些人才拒之門外,美國企業的研發進度肯定會受影響。
有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每年給美國經濟貢獻超過150億美元。
現在說不要就不要,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而就在留學生們在美國受到“排擠”的時候,中國國內也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今年4月,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說:“我們絕不用海歸派,因為其間有間諜。”
這話一出,網上立馬炸開了鍋。有人覺得董明珠說得有道理。
畢竟現在國際形勢這么復雜,企業小心點總沒錯。
可留學生覺得委屈——憑什么把所有人都打成“間諜”?這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嗎?
不過,董明珠的話雖然絕對,但也反映出了不少企業的真實想法。
現在打開招聘網站,你會發現有些公司在招聘要求里直接寫著“不接受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候選人”。
還有的雖然沒明說,但人事一看到簡歷上有留學經歷,基本就直接“過”了。
可明明十年前,海歸還是就業市場上的寵兒,大公司搶著要。
為什么現在海歸的身份,反倒成了找工作的障礙?
其實,各大企業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最近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讓人心驚的案例。
今年的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安部就披露了一位姓郝的海歸博士。
他在日本學能源專業的時候,被美國情報部門盯上了。他們給他許諾了各種好處,把他拉下水。
郝某回國后,因為優秀的履歷,應聘進入了我國中央某部直屬研究所。
工作期間,郝某多次與外國間諜人員秘密接頭,向對方提供情報并收取間諜經費。
最終把5項國家機密泄露了出去,東窗事發后,被判了無期徒刑。
這樣的事情一出,企業老板們能不緊張嗎?
萬一招進來的人有問題,不光公司的商業機密保不住,搞不好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所以很多企業寧可不要,也不愿意冒這個險。
可問題是,因為幾個害群之馬,就把所有留學生都當成潛在的“間諜”,這并不公平。
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更詳細的背景調查,簽更嚴格的保密協議,建立更完善的監督機制來把關。
一味把所有海歸都拒之門外,很可能會錯過人才,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損失可能更大。
不過目前來看,留學生確實面臨著困境。
要知道,美國大學的學費一年要幾萬美金,再加上生活費,留學幾年至少要兩三百萬人民幣。
很多家庭為了供孩子出國,真的是砸鍋賣鐵。
有的父母把房子都抵押了,就盼著孩子學成歸來能有個好前程。
結果現在美國不讓待,回國找工作還被當“間諜”防著,錢都打了水漂。
更讓人難受的是心理上的壓力。調查顯示,現在留學生群體里,焦慮和抑郁的比例明顯上升。
他們一方面要應付繁重的學業,另一方面還要承受來自各方的偏見和壓力。
有的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出國的選擇是不是錯了。
那這種局面有沒有辦法改變呢?其實路還是有的。
雖然美國那邊有讓留學生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的做法,但一些高校教授還是支持學生的。
國內的企業也該有點長遠眼光。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因為擔心就把所有海歸都拒之門外,這不是因噎廢食嗎?
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政策,鼓勵企業合理接納留學生。
比如給招聘留學生的企業一些優惠,或者專門設立一些針對留學生的創業扶持項目。
對留學生自己來說,也得學會調整心態。既然情況變了,就得學會適應。
美國去不了,可以考慮去歐洲、澳洲或者其他國家。實在不行,在國內也有很多機會。
現在國內的科研條件和創業環境都在改善,未必就比國外差。
時代在變,留學的意義也在變。以前出國留學是鍍金,現在可能就是一種人生經歷。重要的不是那張文憑,而是你學到了什么,能為社會創造什么價值。路還長著呢,總會有辦法的。關鍵是別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保持信心,相信未來會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