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資深駐華記者弗蘭克是個中國通,在中國工作的十幾年時間里,寫過十幾本和中國相關的書籍,幾乎是一年一本。
他在《法蘭克福匯報》中表示,中國的創新實力正在汽車市場中被展現出來,而這個市場又是德國的傳統優勢領域。
但現在,該領域正在被中國不斷蠶食,尤其是中國的自動駕駛系統和電池技術已具有極為明顯的優勢。
他還以華為舉例子,認為科技公司對中國的自動化駕駛產生了巨大的幫助。
至于中國汽車的內卷問題,弗蘭克認為,內卷一定會造成中國汽車企業的大范圍倒閉,但幸運生存下來的車企將會脫穎而出,并最終控制整個市場。
弗蘭克還講述了德國豪華品牌在中國的銷量困境。比如保時捷這三年來的銷量一直都在下降,實際上,中國汽車已經不再需要德國豪華品牌,因為中國照樣能造出極為優秀的汽車產品。
歐洲曾經試圖通過關稅大棒來阻擋這一切,但發現很難做到,這只會讓歐洲失去一個“并非完美的合作伙伴”,對于歐洲來說,要承受的代價反而更大。
歐洲不是不想找更好的合作伙伴,比如俄羅斯的能源和歐洲的強大工業產能剛好進行互補。只可惜沖突爆發以來,歐洲和俄羅斯聯合的大門已經被事實上關掉了。
到了現在,歐洲汽車企業已陷入絕境。目前歐洲車企主流聲音便是,在這次和中國汽車的交鋒中,歐洲不是處在劣勢,而是已經輸了。他們必須要考慮失敗之后,這些汽車生產線該怎么辦,繼續保留還是停下?
停下的話,可以考慮和中國車企合作,利用歐洲仍然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銷售中國汽車,以此來換取存活的可能性。
其實歐洲人不是沒有機會,2014年我們在新疆給德國大眾批了一片地,這片地可以研發電動汽車。那邊晝夜溫差極大,特別適合做電池測試,當時連比亞迪都沒撈著那片地。
要是當年大眾汽車能善于使用這片地,現在11年過去了,那么大眾汽車的新能源產業將會蓬勃發展,只可惜大眾沒有抓住這個機會。
主要是當時德國被美國給帶歪了,很多人在網絡上指責大眾汽車,認為不應該使用那塊新疆地皮。最后導致大眾在那里什么測試都沒做,白白浪費了寶貴的電動汽車黃金發展期,從此全面落敗。
可笑的是,歐洲人還覺得他們的輿論戰做得很成功。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所謂成功的輿論,卻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