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新民晚報發表題為《“偽史論”賬號被封,為何大快人心》的文章,說“近日有消息稱,有一批宣揚‘偽史論'的自媒體賬號被封禁,這實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互聯網苦‘偽史論'久矣”。
上網查了一下,確實,包括微信“生民無疆”“文行先生”“北極觀物”,以及“昆羽繼圣”“朱恪遠”等一批宣揚“偽史論”的大V賬號已被封禁,表明平臺開始重視“偽史論”謠言的危害,并采取行動進行整治。
什么是“偽史論”?簡而言之就是基本否定西方歷史,以及極度歪曲中國歷史的一種奇談怪論。
為什么說“偽史論”非常荒謬?看看一些流傳甚廣的觀點就知道了:金字塔是現代建筑,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并不存在,亞里士多德、達芬奇都是虛構人物。而對于中國歷史的描述,則近乎于捧殺:蒸汽機、電力都是中國古代發明,歐洲工業革命的源頭是竊取了《永樂大典》中的技術……
這些聽上去令人目瞪口呆的觀點,因為長期不加控制的傳播,已經對許多網民的認知造成了嚴重干擾,反智之風愈演愈烈。
“偽史論”雖以文化自信為表,實則對中國的學術發展、國際形象及國民認知產生多重深層危害。從專業角度分析,危害可以分三個層面:將歷史簡化為陰謀論,侵蝕公眾科學素養;瓦解中國史學研究的根基,毒化國內學術生態;用民粹對抗主流學界,自我矮化國際形象。
一、將歷史簡化為陰謀論,侵蝕公眾科學素養
偽史論者將復雜歷史簡化為“西方文明皆偽造”“中華文明唯一真”的二元對立,充斥著“羅斯柴爾德家族偽造希臘史”類似的陰謀論,誘導公眾用情緒替代考據。此類敘事模式與“疫苗芯片論”“登月造假論”同構,助長反理性思潮,導致國民科學素養越來越低下,與建設現代化國家背道而馳。
二、瓦解史學研究根基,毒化國內學術生態
中國學者參與埃及盧克索遺址發掘時使用激光掃描技術,驗證了歷史的真實。某偽史論著作稱“盧浮宮無真品”,而2023年中國故宮與盧浮宮合辦的“乾隆與路易十四”特展中,雙方文物經X光、材質譜系交叉驗證,確為真品。
如果信奉“偽史論”,則必然要否定層位學、類型學、碳14測年等中國歷史、考古學界普遍使用信賴的科技手段,這將直接沖擊中國自身考古成果——三星堆青銅器樹輪校正、殷墟甲骨序列斷代等技術均源自西方考古體系,邏輯上無法選擇性承認。
偽史論者攻擊希臘羅馬文獻系“共濟會偽造”,但敦煌出土《后漢書·西域傳》明確記載大秦(羅馬)國情,兩者形成文獻互證。若西方史全偽,則中國古籍中與他國互證的記載也需重估,導致中國史孤立化。
三、用民粹對抗主流學界,自我矮化國際形象
偽史論者將偽史論包裝為“揭露西方霸權陰謀”,塑造“被偷竊的中華文明”人設,如炒作“牛頓力學剽竊中國古籍”,激發受眾“捍衛文化”的使命感,實則是以民粹主義對抗科學研究。
當偽史論者攻擊大英博物館“贓物造假”時,西方媒體借機渲染“中國民族主義威脅”,掩蓋中國合法追索文物的正義性。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顯示,偽史論傳播每增10%,歐洲民眾對華負面認知率升3.7%。
希臘數學如歐幾里得被斥為偽史,但中國《九章算術》中割圓術與希臘逼近法原理相通。若否認人類知識共性,則中華文明貢獻同樣被矮化。
劍橋大學漢學家白哲特指出:“偽史論使西方學者擔憂,與中方合作可能被污名化為‘文化叛徒’?!边@導致中國學者在跨國項目中被迫回避敏感議題,喪失學術話語權。
其實,早在在中文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偽史論”就有出現的苗頭,但傳播范圍較小,僅限于個別小眾群體討論。但隨著互聯網的進化發展,“偽史論”也從小打小鬧成為了有體系的內容創造,一大批自媒體專注于這一領域,而且內容越來越極端,信奉者也越來越多。偽史論的始作俑者很懂得利用低文化素質網民的心理,打著“揭露西方偽史,找回民族自信”的冠冕堂皇旗號,很容易迷惑人心。這讓一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又從來不讀書的人,嘯聚成群,橫行網絡,在網上開啟消滅西方文明的狂歡。這些人文化不高,脾氣不小,誰如果給他們講一點道理,普及一點西方古代文明的基本常識,他們就呼嘯而上,群起攻之,惡語相向。什么“大殖子”“跪舔”一類侮辱人格的黑話總是掛著這些人的嘴邊,凸顯出這一類人的素質。
內中原因何在?
一言以蔽之,做流量愛國生意。
偽史論本質上是將民族主義情緒與歷史虛無主義相結合,利用信息差和群體心理進行流量收割。這種模式類和司馬南的手法沒什么差別,都是利用認知鴻溝牟利??梢赃@樣說,所有的“西方偽史論”,都是做“愛國生意”的“商人”,盡管打著“考古”“科普”“科研”的幌子。
數據顯示,偽史論視頻完播率比普通科普高47%,標簽#西方偽史#在抖音單日流量超超千萬?!督颐匚鞣絺问?1講》網課標價199元,成本只有剪輯費,凈利率92%。
人民日報早在六年前——2019年9月7日就發表了批評偽史論的文章。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于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
人民日報在文章中指出:
“一個在文化上成熟而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在文化溝通中追求兼容并包、交流互鑒的民族。片面強調民族文化的優越性,有悖于中華文明的傳統,甚至有可能成為文化“高級黑”。尊重其他文明,欣賞所有文明之美,才能準確標注中華文明在世界格局、歷史潮流中的方位,讓文化的繁榮發展助力民族的偉大復興?!?/p>
不要坐井自閉,不要夜郎自大,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了,眼看就要火星移民了,剪掉腦后那條看不見的大辮子,做一個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中國人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