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胞質BAX單體轉移到線粒體,使外膜通透化。
2025年6月26日,西湖大學施一公、西湖實驗室黃高興宇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BAX pore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BAX各種寡聚體的組裝原理,為BAX介導的線粒體外膜通透性提供了結構基礎。
該研究確定了BAX二聚體的二聚體作為其各種寡聚形式的基本重復單位:弧、線和環。分辨率為3.2埃的BAX重復單元的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二聚體內部和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突出的α9對重復單元的首尾相連堆疊產生了線、弧、多邊形和環。在結構上表征了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和七邊形,它們分別包含16、20、24和28個BAX原體。BAX原體間界面的錯義突變破壞孔的形成并削弱其促凋亡功能。該研究報道的各種BAX寡聚體的組裝原理提供了BAX透膜的結構基礎。
細胞凋亡對所有后生動物都是必不可少的。BCL-2家族蛋白BAX調節線粒體通透性。在正常細胞中,BAX主要以單體形式存在于細胞質中。C-末端螺旋α9占據由螺旋α3-α5形成的疏水溝。在細胞凋亡過程中,BAX被BH3-only蛋白如截短的BID (tBID)激活,并移位至線粒體外膜(MOM)。在膜結合后,BAX經歷了進一步的活化步驟,包括螺旋α1的解離,閂鎖(α6-α8)與核心區(α2-α5)的分離,以及核心區的二聚化。產生的活化BAX寡聚體使MOM通透化,允許釋放促細胞凋亡因子,如細胞色素c (Cyt c)。
與所有其他成孔蛋白不同,活化的BAX寡聚體顯示出非常不同的大小和不規則的形狀,表現為弧、線和環,其中每一種都能夠透化MOM。迄今為止,還沒有報道過BAX低聚物的原子結構。尚不清楚需要多少BAX分子才能形成規定大小的孔。BAX寡聚物在尺寸和形狀上的異常靈活性的分子基礎仍然未知。
活化BAX寡聚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圖源自Science)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BAX線和環的系統結構表征來描述BAX孔的原子特征。報道了平均分辨率為3.2的BAX線和環的共享重復單元(BAX二聚體的二聚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這種重復單元的首尾相連堆疊產生BAX線、弧、多邊形和環。還在結構上表征了BAX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和七邊形。觀察到的結構特征與大量公布的數據一致,并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答案。該結果解釋了活化的BAX寡聚物如何滲透,或者更準確地說,如何破壞MOM。該結構也解釋了BAX寡聚物的不同形式(弧形、直線和環形)是如何由相同的重復單元組裝而成的。
參考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v43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