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儒釋道是中國三大教,但在此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傳統“信仰”被嚴重地忽視了,它在民間更加根深蒂固,它對歷史與現實的影響也更大——
與奔走于朝廷廟堂之上的儒家相比,它深入民間,更接地氣;與歸隱在山林之中的道家相比,它闖蕩江湖,更加險惡;與吃齋念佛不問俗事的釋家相比,它“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所追求的全都是人最底層的欲望......
這種“信仰”不是別的,它就是“游民文化”。
“游民文化”是王學泰在《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這本書中提出的概念,它本是古代沒有固定居所、沒有固定職業、無法在城市定居的一群人形成的集體潛意識,后來卻陰差陽錯地變成了一種傳統,形成了一種文化,直至成為儒釋道之外的“第四種信仰”。
在王學泰先生看來,中國人的靈魂中都有游民意識,這種意識千百年來從未絕跡,它的典型特征是:
對自己的未來不相信,對原則不相信,只相信得到手的利益;為了利益能及時到手,只愿意追求短淺的目標;為了短淺的目標能快速實現,往往采取簡單而極端的手段。
這種意識的產生和傳播,有其歷史和現實的緣由。但“游民文化”的泛濫,卻成為社會亂象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各種詐騙橫行,是典型的游民意識的影響,詐騙“無本萬利”,來錢最快,最能實現“快速翻身”;
●充斥在各個行業的造假現象,同樣與游民意識緊密相關,造假難以長期發展,但卻能帶來短期的“繁榮”;
●甚至官員貪污腐敗,某種程度上也與游民意識有關,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我走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游民意識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把一切都工具化,為了自己的利益,其他一切人、事、物,都不過是實現自己目標的墊腳石。
古代皇權專制社會為這種文化提供了優良土壤——統治者以暴力壓迫民眾,控制社會,從民眾那里予取予奪——王學泰先生強調,如果統治者自己工具化了,要求普通民眾不工具化,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到處宣揚長期主義,但短期行為卻無處不在?為什么我們有契約、法制,但現實中卻潛規則大行其道?以往,我們強調制度、法律太多了,但對游民心態、游民文化的關注和研究太少了。當下雖然沒有了古代那樣的“游民現象”,但是文化基因中的游民文化仍然影響巨大,古代游民曾面臨的許多問題仍然是當今許多人的真實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