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曾如雷貫耳,那便是 “鐵姑娘” 郭鳳蓮。她的故事,與一個小山村 —— 大寨,緊密相連,共同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奮斗篇章。
如今,歲月流轉,曾經的 “鐵姑娘” 已步入晚年,而她所引領的大寨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一同走進郭鳳蓮的世界,探尋她的現狀以及大寨的今昔。
苦難童年,結緣大寨
1947年,郭鳳蓮出生于山西省昔陽縣武家坪村。命運似乎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小女孩不太眷顧,3 歲時,母親因病離世,父親無奈之下,將她送到了大寨村的姥姥家寄養。從此,大寨這片土地便與郭鳳蓮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姥姥家,郭鳳蓮早早地懂事。姥姥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小小的郭鳳蓮便承擔起了許多家務。9 歲時,她就開始挑水,那時候的她,拎著小水桶,翻過一座高坡,趴在井沿上把水 “擺” 上來,再顫顫巍巍地挑回家。
冬天,井臺上結滿了冰,姥姥怕她掉進井里,就在她腰間系一根繩子。秋收時,她還要到集體糧場上把分到的口糧背回家。艱苦的環境,不僅沒有打倒郭鳳蓮,反而磨礪出了她勤勞、堅強的品質。
高小畢業后,為了更好地照顧姥姥,郭鳳蓮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機會。在大寨村村書記陳永貴的幫助下,她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看著孩子們在自己的教育下快樂成長,郭鳳蓮感到無比欣慰。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來得那么突然,一場巨大的災難即將降臨到大寨村,也改變了郭鳳蓮的人生軌跡。
洪水來襲,“鐵姑娘” 誕生
1963 年夏天,山西省大寨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洪水如猛獸般肆虐,整個大寨的梯田被沖毀,農戶們辛苦蓋好的房子也紛紛倒塌。洪水過后,大寨村變得一貧如洗。
但大寨人沒有被打倒,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家喊出了 “三個不減” 的口號,即即便身處困境,留給國家、群眾、集體的口糧也不會少一斤一兩。他們決定自力更生,重建家園。
郭鳳蓮也毅然投身到了這場重建家園的戰斗中。她和村里其他幾個年輕姑娘被安排在一個隊伍里,這個隊伍干活特別賣力,哪里的活最重,她們就往哪里去,工作量甚至比一些男人還要大。
有一段時間,她們需要運送石料,肩上挑的重量和男青年一樣,肩膀很容易就被磨破了。郭鳳蓮心疼衣服,就用碎布給自己做了一個墊肩。寒冬臘月,她們還要刨凍土,雙手在寒風中凍得龜裂,又因為長時間勞作,變得血淋淋的。但她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始終咬牙堅持著。
整個大寨村的人都對她們佩服不已,將這個隊伍稱為 “鐵姑娘隊”,而作為隊長的郭鳳蓮,自然就被大家稱為 “鐵姑娘”。在 “鐵姑娘隊” 和全體村民的不懈努力下,大寨村很快重新建設起來,村民們也積極投入生產。
次年秋天,經歷了特大洪水的大寨村竟然獲得了大豐收。這一勵志的事跡傳到了中央,大寨村和郭鳳蓮也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表揚。從此,郭鳳蓮的名字傳遍了全國,成為了那個時代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仕途起伏,初心不改
隨著大寨村的聲名遠揚,郭鳳蓮的仕途也逐漸起步。1973 年 6 月,27 歲的郭鳳蓮在大家的推薦下,成為了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她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決心帶領大寨村的村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她的帶領下,大寨村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同時,郭鳳蓮還積極組織村民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副業,大寨村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總是一帆風順。1980 年,郭鳳蓮被免除了職務。仕途上的挫折并沒有讓她放棄,在這段時間里,她考取了中央黨校的大專文憑,不斷充實自己,為以后尋求新出路奠定了基礎。
1991 年,郭鳳蓮再次回到了大寨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此時的大寨村,已不復昔日的輝煌,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但郭鳳蓮沒有絲毫退縮,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帶領村民在新時代找到經濟發展的新道路。
二次創業,大寨再騰飛
重回大寨村后,郭鳳蓮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建立工廠,尋求工業合作伙伴。1992 年,她順利與江蘇的一家羊毛衫廠簽訂合同,該廠成功落戶大寨村,解決了村里很多人的就業問題。但郭鳳蓮并不滿足于此,她知道,僅靠一家工廠實現脫貧致富是遠遠不夠的。
于是,她四處奔走,不停地與其他工廠進行協商合作。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大寨村,甚至有村民自己集資開辦了工廠。大寨村逐漸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成功脫貧致富,再次成為全國村莊的榜樣標桿。
除了發展工業,郭鳳蓮還敏銳地意識到了旅游業的潛力。大寨村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具備發展旅游的良好條件。于是,她號召村民把曾經居住過的窯洞改為民宿,植樹種花,建設了大型森林公園和富有特色的農家樂,并輔以相應的配套設施和輕松愉快的節目。
如今,大寨村的旅游業蓬勃發展,年游客量達到了三四十萬人次。村里 130 多家農家樂,家家都有拿手菜,土窯洞改造的民宿成為了 “網紅打卡點”,旅游收入成為了大寨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郭鳳蓮的帶領下,大寨村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2002 年,大寨村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 4000 元,到了 2020 年,更是增長到了 2.4 萬元。大寨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如今富裕、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兒子創業,備受爭議
郭鳳蓮在大寨村的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兩個兒子也在各自的領域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根據《中國新聞周刊》2007 年的報道,截止 2007 年,大寨有兩類企業,一類是以郭鳳蓮為董事長的村集體企業 —— 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另一類則是郭鳳蓮的兩個兒子賈小軍與賈曉峰所創辦的企業。
賈小軍和賈曉峰都曾在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任職,但時間都比較短。之后,他們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創辦了屬于自己的企業。大兒子賈小軍創辦了一家化肥公司,小兒子賈曉峰經營著一家餐飲企業,兩人都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億萬富翁。
然而,賈小軍的一個舉動曾引發了不小的爭議。2007 年,賈小軍耗費 3000 萬在村里建了一座寺廟 —— 普樂寺。消息傳出后,郭鳳蓮受到了很多流言蜚語,有人質疑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兒子謀私利。
但事實上,大寨村原本就有一座寺廟,賈小軍只是將其翻新擴建。而且,當地很多人信奉佛教,這座寺廟建成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成為了大寨村新的旅游景點,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郭鳳蓮希望通過這座寺廟,不僅能滿足當地村民的信仰需求,還能帶動大寨村的經濟發展,如今看來,她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此外,賈小軍還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2015 年,他花了 200 萬元在村口建了一所希望小學,教室五間,操場兩塊,全部硬化地坪。次年,敬老院投入使用,磚瓦結構,60 個床位,飯堂三人輪班。
郭鳳蓮在敬老院剪彩時,只說了一句話:“我兒子,沒白養。” 賈小軍的這些善舉,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和贊揚。
古稀之年,仍在奮斗
如今,郭鳳蓮已經 78 歲高齡,但她依然精神矍鑠,斗志滿滿。作為大寨村黨總支書記和全國人大代表,她始終關注著 “三農” 領域,為農民發聲。從 20 多歲當選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到如今 70 多歲第七次當選,33 年的履職經歷中,她圍繞 “三農” 工作提出了上百條建議,其中農藥科學使用、農村廁所改造等建議得到了采納。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郭鳳蓮又帶來了新的大寨故事和建議。她表示,現在大寨村最重要的工作是用好文化資源,挖掘鄉村文化價值。為此,村里修繕了文物建筑、整理了歷史資料,還實施了舊村改造工程。
同時,她建議國家層面統一推動農村資源整合,建立全國聯網式的集體資產數字平臺,支持地方通過跨村聯合連片開發,將零散資源連片利用,通過盤活資產發展鄉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推動鄉村全面發展。
回顧郭鳳蓮的一生,她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女孩,成長為家喻戶曉的 “鐵姑娘”,再到帶領大寨村走向富裕的帶頭人,她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書寫了大寨村的輝煌篇章,也為中國農村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如今,雖然她已步入古稀之年,但那顆為大寨村、為農民奮斗的心,依然熾熱如初。相信在郭鳳蓮的帶領下,大寨村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