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北京城市圖書館“睿尋——表達”公共藝術展將于 6 月 30 日落幕。展覽匯聚了徐冰、隋建國等知名藝術家的六十余件力作,通過將其與北京城市圖書館這一獨特空間場域相融合,探索了“藝術+閱讀”的創新模式,重塑了圖書館的文化空間屬性。
這一歷時 180 余天的展覽吸引了38萬余人次觀展,展現出北京市民對公共藝術的熱情與關注,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公共藝術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參與進城市文化的建構之中。
展覽活動現場照片
自上世紀90年代,“公共藝術”這一理念被引入國內,伴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這一將社會公眾作為創作的接受者和參與者的藝術理念,逐漸成為了藝術與城市、鄉村,藝術與公眾之間一種更日常、鮮活的相處方式。北京城市圖書館自開館以來,憑借獨特的建筑空間、一流的服務設施和新穎的閱讀活動,提升了副中心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活力,也為千年古都增添了文化自信、藝術底蘊、科技魅力,已成為北京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地標。此次展覽正是將公共藝術作為橋梁,激活城市圖書館與公眾之間更為緊密的聯系。
隋建國《合古塔》3D雕刻聚苯乙烯、400x165x149cm、2023年
展覽主題源于對首屆“睿尋”公共藝術展的延續。城市圖書館的內景宛如兩座書山,“書山”所形成的山谷恰是對中國文字“睿”的形象表達。“睿,智也,明也,圣也”,由兩山之谷遠望明察,是為睿。故而推導出展覽的主題:“睿尋”。此題同時呼應了英文“re-search”的構成,前綴“re”代表“回、向后”以及“再、重新”,寓意通過回顧以獲得解決新問題的智慧,更是強調了學習與研究是在不斷搜尋的過程中達成的。以此來呼應讀者來北京城市圖書館查找、閱讀、研究的狀態。
林崗作品《大天使》、不銹鋼、255×130×130cm、2023年
而第二季展覽在“睿尋”與re-search的探索邏輯之上,聚焦“表達”這一理念。藝術的核心在于以人的方式探求,然后表達。表達是藝術的靈魂之舞,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傾訴與揮灑。它以色彩為音符,以線條為旋律,在畫布上、在空間中編織出如夢如幻的瞬間與永恒。它是情感的宣泄口,是思想的具象化,讓觀者在欣賞中感受到藝術家的喜怒哀樂,體驗到生命的深邃與遼闊。展覽希望觀者以更個人的方式去發現,體驗藝術家跳脫的思維,體味生命的深邃與遼闊。
北京城市圖書館公共空間
展覽匯聚了徐冰、隋建國、王之綱、鄧筱、史金淞、邱志杰、蘇新平、何巖青、陳琦、杭春暉等知名藝術家的六十余件力作。藝術家們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將對宇宙、生命與文明的思考,化作藏匿于“書山”之中的藝術蹤跡。
展覽中的藝術家作品類型涵蓋公共藝術裝置、雕塑、繪畫、多媒體等多種混合媒介,相比第一季公共藝術展,本次進一步豐富了公共藝術作品的媒介、數量。徐冰、陳琦、蘇新平、邱志杰等藝術家運用了不同技法的版畫作品探究了版畫的獨特基因;王之綱、費俊等藝術家以多媒體裝置探討人與科技共生;史金淞、戴耘、鄧筱、魏偉、何巖青等藝術家的雕塑作品與圖書館空間對話;金宇澄、譚坦的繪畫呈現出對生活的細膩觀察、想象;桐溪小蟬的水墨作品則傳遞東方美學......藝術家們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將對宇宙、生命與文明的思考,化作藏匿于“書山”之中的藝術蹤跡。每一件作品都在無聲訴說著創作者對世界的深刻洞察,而這些作品也在等待觀眾在探索中解碼藝術表達的無限可能。
徐冰《鳳凰圖二》微電壓印刷工藝 畫紙76×56畫芯56×40cm 2014
我們也將這一探索、感知、表達的線索融入了展覽的空間設計中。為了營造圖書館安靜和諧的閱讀氛圍,展覽采取了區別與傳統藝術展覽的布展思路,巧妙結合了北京城市圖書館極具特色的空間布局——山谷區、山體閱覽區、平臺閱覽區、各主題館及室外區域——展覽根據圖書館的不同區域的功能屬性,挑選放置契合的公共藝術作品,將公共藝術裝置、雕塑、繪畫、多媒體等作品融入其中。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具有著豐富的互動性,當觀眾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作品、體驗作品,無疑為其豐富了閱讀體驗,并激發了公眾的體驗感和參與感,而場館內星羅棋布的藝術品更如同坐標般引導著觀眾穿行在書山林海之間,使作品串聯起整個圖書館空間,實現了圖書館整體空間與藝術作品的有機結合。
史金淞《雙松圖》各種樹木殘骸、不銹鋼、500×250×500cm
展覽同期開展了貫穿展期的五場“發現美”系列文化講座,邀請了五位藝術家面向公眾開設公開課:王之綱教授結合自身創作,解析VR/AR技術如何重塑公共藝術的創作與交互體驗。丘挺教授剖析傳統藝術元素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轉化,分享了承古拓新的實踐經驗。藝術家譚坦通過手制書案例,分享書籍作為藝術媒介的創作方法。藝術家史金淞探討了傳統文化符號如何詮釋創新,平衡傳統與創新的表達邊界。費俊教授則結合北京城市圖書館中的《知識山丘》《元宇宙體驗館》等館內項目案例,闡釋數字時代如何通過藝術的情境化生成方法,構建現代圖書館知識的情境化體驗,重塑空間與認知的交互關系。這些講座打通了藝術與公眾的對話壁壘,推動文化藝術深度融入生活場景。
“發現美”系列文化講座《藝術的情境化生成與體驗》講座現場
展覽最終實現了“觀眾的表達、空間的表達、藝術家的表達”的多維共振:藝術家以其獨特語言傳遞對生命與文明的思考;圖書館空間在藝術賦能下煥發新的文化活力;而觀眾則在探索與體驗中,從知識的接收者轉變為美學的發現者與思想的對話者。公共藝術以其獨特的參與方式鼓勵著我們和周圍環境產生更深層次的聯系,引發更多關于這塊空間,這段歷史,整個社會,乃至未來的思考。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目前尚未被明確定義,正在不斷“生長”的領域,本次展覽通過將其與北京城市圖書館這一獨特空間場域相融合,探索了“藝術+閱讀”的創新模式,重塑了圖書館的文化空間屬性,成為北京城市圖書館突破傳統功能邊界、構建復合文化綜合體、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標的有力創新。展覽也為公眾拓展生活美學的維度提供了更多選擇,為日常生活創造出更多富有藝術性的體驗,讓文化藝術與市民生活更好的交織,實現“文化福利”與“藝術公益性”的最大延展,成為構建北京城市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新范式的創新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