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8月,熾熱的陽光炙烤著大地,空氣中彌漫著燥熱的氣息。天津火車站的站臺上人頭攢動,一群十六七歲孩子,在父母親人的簇擁下緩緩登上了待發的列車,他們剛走出校門不久,即將奔赴廣闊農村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十六歲的初中畢業生王成奎也在其中。
圖片來源網絡
汽笛一聲長鳴,火車緩緩啟動,王成奎他們揮手告別父母親人,離開了熟悉的天津,駛向了廣闊的農村。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車程,他們抵達了剛從河北省劃歸到天津管轄不久的薊縣。最終,王成奎他們乘坐馬車,來到了鄭各莊大隊。
剛到村口,熱情的鄉親們早已等候在村口。大隊書記站在最前面,笑容滿面地迎接這些天津來的知青。簡單的寒暄后,大隊書記將王成奎他們十一名天津知青分派到了第五生產小隊,并讓李廣明隊長帶領他們前往新落成的知青點。
第五生產隊新建的知青點坐落在村子東邊,五間土坯房子寬敞又明亮,中間那間房子是做飯和吃飯的地方,鍋灶和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院子足有半畝地那么大,靠東南角是兩個茅房,靠著男生茅房是豬圈,還留有大片空地可供種菜,李隊長安排了一位女社員臨時幫教知青們學習做飯。
安頓好吃住事宜后,李隊長就讓知青們跟著社員下地學習干農活。8月的農田,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菜地急需施肥澆水,高粱地里雜草叢生,高粱桿底部的葉子也需要清理,谷子地里的雜草同樣需要薅除。農民就是這樣,總干不完的農活。
知青們都來自城里,從未接觸過如此繁重的農活,起初顯得手忙腳亂。烈日下,汗水不停地從額頭滑落,濕透了衣衫,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他們沒有抱怨,都咬牙堅持著。在鄉親們的耐心指導下,大家慢慢適應著艱苦的農村生活和繁重的生產勞動。淳樸善良的鄉親們對王成奎他們特別關照,知青們都發自內心地感激鄉親們。
圖片來源網絡
過了一段時間,知青們才知道,幫他們做飯的鄭嬸是個寡婦。十年前,她的丈夫因病離世,留下她和獨苗兒子鄭慶軍相依為命。鄭慶軍的小名叫大軍,當時十九歲,從十四歲起他就開始參加生產勞動,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知青們第一次見到鄭慶軍時,鄭慶軍正挑著兩桶水走進知青點的院子,他臉上的笑容憨厚而親切。
從那以后,鄭慶軍便經常出現在知青點,他幫著知青們挑水,從井臺到知青點的小路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足跡。他也經常幫著知青們干農活,知青們使用的農具壞了,他就幫著修理。割谷子時,他主動幫著知青磨鐮刀,幫著知青們割谷子,他對知青們的好,大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在當時的農村,小伙子大姑娘訂婚都很早,十七八歲定下婚事是常有的事。鄭慶軍都十九歲了,也到了該訂婚的年齡。然而,由于家里沒有當家主事的男人,家里又很貧窮,媒婆雖然給他介紹了好幾個對象,可一個也沒成。看著同齡人紛紛成家立業,鄭慶軍的婚事卻毫無著落,鄭嬸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她生怕兒子打了光棍,斷了老鄭家的香火。
知青們得知這個情況后,也都想盡辦法幫鄭慶軍介紹對象。他們到處托人打聽,四處托人牽線搭橋,可女方一聽說鄭家的情況,都連連搖頭,主要還是嫌棄他家窮。盡管一次次失望,知青們卻從未放棄,始終希望能為大軍哥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
一晃就到了1977年冬季,國家恢復了高考,一名叫楊秀菊的女知青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天津紡織學院,他成了鄭各莊大隊的第一名大學生。離開鄭各莊大隊時,她將自己用不著的生活用品和剩余的口糧都送給了鄭嬸家,希望能對這個善良貧困的家庭有所幫助。鄭嬸和鄭慶軍非常感動,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圖片來源網絡
那年秋后,又有一名男知青被招工到天津熱電廠工作。回城之前,他同樣把自己剩余的口糧和生活用品都留給了鄭嬸娘倆。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暖,不僅感動了鄭嬸和鄭慶軍,也感動了鄭各莊第五生產隊的父老鄉親。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1979年夏天,國家出臺了新政策,沒招工進城的插隊知青都可以返回原籍了。此時,王成奎所在的知青點還有七個人沒招工進城。得知這個消息,知青們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即將回到父母身邊的喜悅,又有對這片土地及鄉親們的不舍和留戀。
知青們要走了,李隊長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想幫他們把剩余的口糧、豬圈里那兩頭八九十斤重的豬還有十幾只雞處理掉,換成錢讓知青們當作回天津的盤纏。作為知青點的點兒長,王成奎征求了大家的意見。經過商議,大家一致決定把那兩頭豬和剩余的口糧還有用不著的生活用品全部送給鄭嬸家。他們還找到李隊長,懇請隊里多照顧鄭嬸娘倆,并希望能讓他們搬到知青點來居住。因為鄭嬸家那兩間破舊的房子低矮又昏暗,也是鄭慶軍婚事難以解決的一個重要因素。
離開鄭各莊的那天,天空中飄著淡淡的云朵,仿佛也在為這場離別增添一絲愁緒。鄭慶軍一大早就來到了知青點,幫著大家收拾好行李,他又借來隊里的架子車,將大家的行李都裝在架子車上,一直把王成奎他們送到公社汽車站。一路上,大家都沒有說太多話,只是偶爾相視一笑,眼神中充滿了不舍和留戀。
到了公社汽車站,鄭慶軍又忙著幫大家把行李裝到客車頂棚的行李架上。車子啟動的那一刻,知青們紛紛探出頭,向鄭慶軍揮手告別。王成奎更是強忍淚水,把三十五塊錢扔給鄭慶軍,笑著說:“大軍哥,這是我們大伙的一點心意,你一定要收下,大伙都等著喝你的喜酒呢……”鄭慶軍緊緊握著那三十五塊錢,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他用力地點了點頭,大聲說道:“謝謝大家的關愛,我一定好好干,不讓大家失望……”
回到天津不久,王成奎就收到了鄭慶軍的來信。信中,鄭慶軍興奮地告訴大家,他的婚事定下了,對象是生產隊的李吉英。雖然李吉英個頭矮了點,但她人很善良很勤勞,知青們對她也都很熟悉。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后,都為大軍哥感到由衷的高興。大家伸出援手幫鄭慶軍解決了婚姻大事,這是大家最欣慰的事情。
退休后,王成奎他們經常回到鄭各莊這個第二故鄉看望鄉親們。每次回去,鄭慶軍兩口子都會殺雞宰羊,用最豐盛的飯菜款待他們。鄭慶軍總是一句話:“當年要是沒有大家的幫助,我就得打光棍,這份恩情,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圖片來源網絡
曾經的那段知青歲月雖已漸行漸遠,可每當大家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曾經的知青經歷仿佛就在昨天。那些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的日子,早已在彼此心中種下了深厚的情誼。而這份情誼,就如同陳年老酒,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醇香。在薊縣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也成為了王成奎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作者:草根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