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金杰,老家在黑龍江,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我是家里三代單傳,爹媽生我生得晚,快四十歲才有了我。所以我高中畢業那年,他們年紀已經快六十了。
我讀書時有兩個特別要好的同學,都是鄰村的,一個叫張天濤,一個叫趙洪波。每年過年,他倆都會來我家聚聚,有時候還住下。我爸媽很喜歡他們,當自己孩子一樣,總是熱情招待。
我們仨高考那年都沒考上大學。張天濤和趙洪波很快就去鎮上找活干了。我呢,在1999年去了廣西,當了一名邊防兵。爹媽年紀大了,心里肯定舍不得,但為了我以后的前程,還是堅決支持我去部隊,盼著我能當兵改變命運。
新兵訓練結束,我分到了警衛連。因為經常接觸連長、指導員,加上我有高中文化,能寫點部隊的新聞報道,連里就讓我當了通訊員。后來去團部培訓了一回,回來沒多久,我又被提拔當了1排2班的班長。再后來,我在工作上挺拼的,特別是寫報道這塊,發表了不少講部隊生活和戰士故事的文章,還有四篇得了獎。因為這個,上級破格提拔我當了少尉排長。這下子,我也更安心在部隊干下去了。
在部隊期間,收到了家里的信。信里說的事讓我沒想到:我那兩個高中同學,張天濤和趙洪波,平時每逢我爸媽生日,都會一起到我家去,給我爸媽過生日。更讓我感動的是,就連過年,他們也去我家,陪著我爸媽一起守歲,讓兩個老人過年時不再冷冷清清。知道這事以后,我含著眼淚給他倆寫了信,真心實意地感謝他們。他們回信都說:“老同學,好兄弟,這還不是應該的嘛!”最后還都不約而同地加一句:“就當是替你小子給爹媽盡點孝心啦!”看著信,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心里沉甸甸的,很久都放不下。
因為我在部隊提了干,事情多,當兵十幾年,就回家探親過三次。所以剩下的那些年,尤其過年的時候,都是我的好兄弟張天濤和趙洪波,帶著他們的老婆孩子,提著禮物,去我家陪我爸媽一起過的年。
2014年,我轉業回了地方,被安排到縣里的民政部門,當了個領導。等我把自己的小家安頓好,把父母接過來,工作也穩定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張天濤和趙洪波。見面那一刻,我真是吃了一驚,他們看上去比我老相了十幾歲。一打聽才知道,張天濤在干木線條加工,趙洪波在當蔬菜販子。這么多年風里來雨里去,日子辛苦,歲月在他們臉上刻下的痕跡特別深,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后來我們一塊吃飯,我就跟他們商量,想給他們一人開一家連鎖蛋糕店,不用他們自己出錢。因為當年部隊一個戰友,正好在弄這個蛋糕牌子,正在發展加盟。我當面跟他們說了心里話:這就算我這個老同學,送給他倆的一份心意吧。他們一聽,眼淚就掉下來了,當時就拒絕,說不能要。
但我沒放棄。過了些日子,我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退伍費,真給他們一人開了一家連鎖蛋糕店。等我們仨再坐到一起喝酒吃飯的時候,我把這事正式跟他們說了。我對他們說:“以后咱們就在縣城一塊兒發展吧。這兩家店,算是給你們安個家、落個腳的本錢。以后賺了錢,你們想開個蔬菜超市、水果超市啥的都行,總比天天在路上跑,當個販子強吧?”他們倆聽了,感動得不行,我們三個人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我用這種方式回報他們,就想著以后的日子,能讓他倆的生活有個徹底的改變。事情也真像我想的那樣。店開起來后,我那個戰友派了專門的師傅過來教他們手藝,還在縣電視臺打了好些廣告,生意很快就打開了。到現在,那兩家店還是他倆在經營,在咱們縣城這塊兒,他們蛋糕店的名氣算是挺大的。
人生路上,有些情義,沉甸甸地落在歲月里,無聲無息卻重若千鈞。張天濤和趙洪波用最樸素的行動,替我扛起了對父母的牽掛,這份情誼早已超越了同窗之誼,成為我心中最深的烙印。多年后,當我終于有能力回報,為他們開啟新的生活軌道時,這并非施舍,而是這份厚重情義最樸素的回響。它讓我明白,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聯結,莫過于在漫長的歲月里,彼此守望相助,用行動詮釋著“情義”二字的分量。這份情義的回響,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也讓我的人生,在給予與回報之間,找到了最踏實的落腳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