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要徹底絕望了,中國研發超級高超音速武器,1個小時打擊全球成現實
最近西工大的飛天二號成功試飛,這是一個超出國外科學家認知的裝備,因為它上面采用的技術全部都是中國首創。
我們可以看它的外形,是一個楔形乘波體設計,像刀尖一樣,乘波體共有3種構型,分別是楔形流場設計、錐形流場設計和軸對稱流的吻切類設計。
乘波體的設計結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設計中擁有核心優勢,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飛行器前緣產生的附著激波作為“虛擬氣動壁面”,將高壓氣流有效限制在機體下表面,從而高效產生升力。這種獨特的工作機制在高馬赫數飛行時(通常指馬赫數5以上)展現出多方面的顯著優勢。首先,它能實現極高的升阻比。通過精確設計前緣形狀貼合激波,該構型最大化了機體下表面的高壓區域,同時最小化上表面的低壓區,顯著減少了高壓氣體向低壓區的溢流,大幅降低了誘導阻力。高升阻比直接轉化為更遠的航程、更大的有效載荷能力、更優的機動性和更高的燃料效率。
而外觀近似楔形的乘波體彈頭在飛行時會將空氣壓縮成一個貼在流管(相鄰氣體微團流動所經路徑組成的空間)上的小薄片,自身相當于“趴”在波上滑翔,阻力小、升力系數大。
它的動力系統非常復雜,是煤油/過氧化氫推進劑火箭沖壓組合動力,這個名詞可以說念出來都費勁,這是全球首次有人把火箭跟噴氣機的動力拼在一起,飛行的時候能根據情況自動換檔,動力覆蓋0-10馬赫全速域,想飛多快就多快,無極調節,這樣就實現了實現從低速、高速、高超音速乃至空天飛行的全域覆蓋。
西北工業大學之所以能夠攻克如此復雜得動力技術,是因為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燃燒、熱結構與內流場重點實驗室經過近二十年的RBCC組合動力研究,已經取得了非常不錯得技術積累,突破和掌握了寬域全流道設計、寬來流高效燃燒與火焰穩定以及模態過渡等多項關鍵技術,可以說西工大引領了國內火箭沖壓組合動力技術的發展。
在煤油/過氧化氫推進劑火箭沖壓組合動力的作用下,如果按10馬赫來算,從北京到紐約也只需要45分鐘,這樣就具備了1小時全球打擊能力。
而除了動力系統之外,它真正顛覆性的還在于實現了“變攻角自主飛行”。高超音速導彈的攻角(速度方向與彈體軸線的夾角)差異會顯著影響其打擊效能。首先,攻角直接決定機動能力與突防概率。較大的攻角能產生更強的氣動升力,使導彈實現劇烈橫向或縱向機動(如蛇形機動、俯沖拉起),大幅提升軌跡不可預測性,有效突破反導攔截。可以說,末端攻角控制對毀傷效果至關重要:大攻角提供更強的彈道修正能力,提升對移動目標命中精度;通過調節攻角還能精確控制命中角度——大俯沖角增強對加固目標的侵徹能力,甚至可以達到鉆地彈得效果,小落角則適合掠海攻擊艦船。
我們剛剛不是說了它采用乘波體設計,再配合下反水平主翼和斜垂尾,這樣就使得飛行器自己改角度,該俯沖就俯沖,該爬升就爬升,防空反導系統最難打的就是這種,輕松就逃離了雷達鎖定,其實就這個速度,也沒有哪個攔截彈可以攔截,可以隨意變軌再加上末端攻角得改變,就可以增加摧毀力。對一些高價值目標如機場、港口、指揮中心而言不是一般的噩夢。而且任何軍艦、航母即使高機動躲避,也躲不掉被被摧毀的命運。
要做到變攻角自主飛行,這極大考驗了火箭自身的控制力,不僅僅是硬件水平,還對算法有非常高的要求,這個就屬于核心機密中的機密了。
其實這除了可以作為高超音速導彈之外,還可以作為偵察與反衛星平臺來使用。因為它可以進入臨近空間,這樣就不需要擔心被發現,完全可以實時監控美軍航母戰斗群動向,還可以對敵軍衛星進行干擾,給我們的導彈提供導引等等。
西工大在飛天二號上獨創的各項技術,每項都不是美國可以攻克的,就拿這極為復雜的動力系統來說,要實現火箭/亞燃/超燃/多模式的無縫切換,這在全球其他國家就沒有任何人嘗試過。
可以說,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已經在一個新的維度了,而伊朗和以色列的沖突已經說明了,掌握了導彈優勢,就掌握了制勝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