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的神秘的傳說很多,除了神話般的泰山、五峰山三姊妹的傳說,這里最為神秘的就是鬼谷子洞的傳說。
鬼谷子洞也稱為透明洞,傳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謀略家、縱橫家創(chuàng)始人鬼谷子在此洞內(nèi)隱居修行。
馬山又名隔馬山,海拔512.3米,是道教勝地,與泰山、五峰山并稱魯中“三姐妹山”,為馬山圣母(馬山奶奶)的道場。
馬山猶如一道屏障兀然矗立于本來空曠的山谷上,特別是到了山頂,整座山峰陡峭壁立,猶如刀刃般橫亙于天際。
鬼谷子洞即位于馬山南端的崖壁中間,橫穿整個山體,從而讓山左山右相通,故又名鬼谷子洞。
攀登馬山有兩條路,一條自馬山西,一條自馬山東,馬山西的應(yīng)該屬于雙泉鎮(zhèn),馬山東才是馬山鎮(zhèn)的地盤。
馬山鎮(zhèn)一側(cè),每當(dāng)四月則是桃花朵朵開,山坡上開滿了嬌艷的桃花,桃花開的時節(jié)多與三月三馬山廟會相逢,一霎時,人滿為患。
錯過廟會,賞桃花的人雖然還是不少,但可以驅(qū)車直達(dá)半山腰的停車場了。
從這兒開始,登山的路都是石階,雖然有點小陡,卻是不用擔(dān)心走錯路。
過馬山圣母影壁堂,繼續(xù)上行大約十分鐘就看到石階的左側(cè)有一指示牌——鬼谷洞、蛤蚌(gé bàng)洞。
從這兒走左側(cè)的步道,大約500米的樣子就能到鬼谷子洞了。步道位于不太好走,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垂直壁立的山峰,小徑掩映在蔥郁的松柏之間,如果是夏日,松濤陣陣,是避暑的好去處。
途中山崖一側(cè)有多個小洞,其中一個蛤蚌洞最為神奇,因洞口形似蛤蚌而得名,洞口兩層,上層一般人進不去,深不知幾許,傳說盡頭垂直向下,直通一處泉水。
鬼谷洞又名仙人洞,洞口寬3米左右,高5-6米,站在洞口明顯的有風(fēng)吹來,洞口處兩側(cè)變大,然后山洞突然變窄變矮,僅容一人可以通過,大約不到十米的樣子,山洞又變寬、變高,一側(cè)有一石床,傳說為鬼谷子所用,得名仙人床。
(全長30米,最高處7米,最矮處3米。洞中有長近3米,寬近1米的天然石炕,名鬼谷子床。)
山洞的盡頭則到了山的西側(cè),洞口右側(cè)的崖壁上有一高兩米左右的摩崖造像。造像為佛教造像,佛祖端坐蓮花座,寶相莊嚴(yán),雙耳高垂,面容慈祥,始鑿年代不詳。根據(jù)造像風(fēng)格和形象,老靳判斷此遺存應(yīng)為元或金代的作品。
這尊造像最為讓人稱奇的不是它的一只腳非常清晰,而是這兒明明到處都是道教遺跡,這座佛教造像為何突兀地出現(xiàn)在這里,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我查了一下資料,一時沒有找到答案,如果哪位讀者大大有造像的詳細(xì)資料,麻煩分享在評論區(qū),萬分感謝。
自造像處的步道,就是馬山最為險峻的一線天線路,一般不建議從此行走,最好山洞處下行,然后直達(dá)雙泉方向登頂馬山的石階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