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吃”也是要靠一代代人傳承的。就拿寶總喜歡的泡飯來說,肯定是他的家傳。在上海,吃泡飯是有傳統(tǒng)的,但現(xiàn)在的小朋友很少有愛吃的,甚至也沒有機會吃,早就被各種精致點心投喂得舒舒服服。
前兩天,川沙的小叔叔喊我去拿他家自己種的崩瓜,上海本地最正宗的特產之一。我是特別喜歡崩瓜的,但家里的小朋友卻說:“看也沒看到過,怎么會好吃。”這倒是實話,不信可以在上海青少年中做個調查,還有多少中小學生識得崩瓜,或許很多人連菜瓜、黃金瓜、甜蘆粟是啥滋味都不知道呢。就像泡飯,在下一代“斷層”恐怕是大概率的事情。
從前,浦東三林的崩瓜、七寶的黃金瓜、金山亭林的雪瓜、奉賢青皮綠肉的齊賢蜜瓜,并稱為上海的“四大名瓜”。其中,崩瓜因為對土地和種植方法都有很高要求,且“異地安家”困難,屬于本地瓜果中的珍品。清同治《上??h志》記載:“滬郊西瓜以三林塘雪瓤西瓜為最,味甜、質脆、水多,為西瓜中上品?!边@種瓜外觀翠綠、肉質細嫩、汁多皮薄,稍受外力擠壓就容易崩裂,有“聞雷即崩”之說,所以得名“崩瓜”。
上海話“崩”“浜”同音,因此,民間也有把崩瓜寫成“浜瓜”的。2013年“三林崩瓜栽培技藝”被列入第四批浦東新區(qū)非遺名錄。已有農科專家在崇明等地指導移植三林崩瓜了,但由于產量仍偏少,導致崩瓜的售價略微偏高,更使得小眾瓜的親民度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飲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北京人沒喝過豆汁、山東人沒吃過煎餅卷大蔥、四川人沒吃過抄手,上海人如果沒吃過崩瓜,著實有些遺憾。但反過來想,一個人不可能嘗遍世上所有的美食。舌尖上留下些許遺憾,生活里的憧憬可能就會更多一些吧。
原標題:《新民隨筆丨瓜中上品是崩瓜》
欄目編輯:郁晶陶 題圖來源:東方IC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